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2的文章

圖文小記:台北自來水園區

圖片
週末午後,帶母親出門閒步。忽爾雷陣雨落,躲入大水管避雨。旋止,信步拾上觀音山步道台階,乍見天晴美景。雨後涼快,心情亦美。 ※ 台北自來水園區 (思源街16-1號)位在公館河濱腳踏車道與台灣大學之間,有兒童戲水泳池與登山步道;亦有巴洛克式古蹟建築,現為自來水博物館。該地亦為婚紗攝影熱門景點。 ■水廠老古蹟 ■ 美麗的古老建築 ■ 水管零件展區 ■ 大水管 ■ 忽然一陣大雨 ■ 觀音山步道 ■ 雨後天晴的瞬間 ■ 台灣鄉間常見的 圓仔花

Stanford:Instagram 創始人分享創業經驗

※ 在新浪上的十集公開課程視頻 。 底下為內容摘要: 多結交朋友 :特別是有經驗的前輩、或在同條道路上的同輩們。 做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不要丟給使用者產品,才去解決他們所遭遇的問題。相反的,列出使用者最想解決的五個問題,做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產品。因為解決後,所吸引的廣大使用者,以及龐大使用者規模所帶來的問題複雜度,才是重要、也是宏觀的問題。不要作出超出這些問題範圍的產品。 不要成為隱形創業公司 :也許在特定領域、需要保密的有用,但讓使用者進行測試,測試這個產品是否為大家所需的、愛用的,回饋是很重要的,否則花費苦工後可能乏人問津。 早點失敗,並盡可能的失敗 (failing early and failing often.),失敗才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人」才是最重要的 (People matter.):尋找最適合的投資人,而不是可以給你最多錢的投資人。他可以相信你所投身的事業,並且這些融資只要足夠達成目標就好。 產品原型才是最重要的 (Prototype matter.):比起大量華而不實的圖表簡報,讓投資人可以把玩產品原型更重要。 創立一間公司,不僅僅是創造一個產品而已 (Building a company isn't just building a product.):創業者大約只有 50% 時間花在產品開發上,其他 50% 則在處理其他法律、庶務性事務。此外,創立團隊(Team building)也是很重要的。畢竟,你需要合適的人來幫忙把想法付諸實現。 點子就在路上 :具有創意的點子是在生活中,不斷堆疊、並串接、拼貼起來的。 越早開始創業越好 ,因為你已經在一路累積、蒐集對你有所助益的人事物。 合夥創業的關係 :先一起做一些小項目,測試彼此是否適合共識。然後,各自負責所擅長的,但也不忘記徵詢對方關於自己所正解決問題的看法。並且確定彼此對於所投入的項目,有共同的熱情。擁有合夥創業伙伴的好處是:永遠有一個人懂得、可分享你正面對的創業難題。 最終還是熱情地投注、盡可能接近使用者、結交良師益友、盡量累積失敗與經驗等幾項基本原則,才是創業、或開啟一個career,最重要的事。

關於部落格的資訊聚流二三事

圖片
自從 Google 閱讀器 和 Delicious (美味書籤)改版後,使用者原本可在服務裡輕鬆完成 RSS 自訂輪播的服務,嘎然而止。若你使用的是Google提供的 Blogger,很多自訂小工具(Widget)很方便,但對於使用者如我、擁有另一個仍在大陸經營的歪酷,版面模組只有 html自訂器 可用、並限制 iframe 語法,甚為麻煩。 於是我從 Delicious 離開,跑去玩 Tumblr 。這是一個提供多樣來源擷取的服務。如下圖所示,依照使用者想發表的:文字、照片、引用文字、分享連結、閒聊、音樂和影片——提供這幾個類別方便的擷取和呈現方式。另外版型(Template)也很多樣化,是介於 Twitter、Weibo 和 Blog 之間功能的中長部落格,兼具書籤服務,玩法彈性。 另外,近幾年興起的待讀書籤服務,例如 Instapaper , Pocket (從前的 Read It Later),也是使用者在閱讀大量資料時,可跨裝置(multi-devices)暫存的好幫手。這樣的服務主要是面向使用者本人、不對外的。我目前使用的是 Pocket,不管在 Firefox, Chrome, Mobile App中,都有好用的擴充外掛(extension)和小書籤(bookmarklet)。當我們在瀏覽大量的Facebook, Twitter, Plurk等資訊時,遇到比較長的連結文章、或不適合當下心情閱讀的,可以利用這項服務暫存,等到適當時刻,再仔細閱讀。只是我想,如果這樣的待讀服務,可以整合 Delicious 一樣的公眾書籤功能,兼具對外,就太棒了! 此外,最近也研究起個人資訊匯流的雜誌服務。一種是 Overblog 、 RebelMouse 之類,可以聚合自己在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Tumblr, Google+ 等等社群網路服務(SNS)訊息,因為現在使用者有偏向資訊零碎化、片段化的特性,朋友們所著重使用的服務也不盡相同,一網打盡文字的、時事分享的、影像等不同屬性,是這類聚合型個人雜誌的嘗試。當然,早前雖有 FriendFeed,但介面呈現方式不若現在 Timeline 或 Pintererst 之流的圖片行列化,來得視覺化、親切。 話說回來,昨天找到 好用的免費輪播器 ,可整合多個 RSS

李維怡:如何愛

李維怡是一位香港的文字創作者,也是社區組織的實踐者。底下是明報對他的專訪,關於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對人的影響,特別是親密關係與情感支持的部分。 ※延伸閱讀 文章參考網址: www.inmediahk.net/node/1002260 李維怡部落格: https://fleurspirit.wordpress.com/ 李維怡:如何愛 【明報專訊】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上午5:20 一場盛女之戰,從公仔箱蔓延到線上線下的評論空間。由對參與者的評頭品足、追訪與起底大搜查,到港男港女樂此不疲的口水仗;知識分子搬出女性主義、性別定型乃至傳媒責任,嘗試深化議題,說來說去又彷彿落入「認真你就輸了」的圈套。 製作人智商是高的,連罵聲都早被計算作刺激收視之用。 一切都是商品。《盛女》節目是商品,節目裏的「人生教練」在推廣各種各樣的商品。那商品教大家——「每個人都是商品」(教練Winnie語),你我在職場上都出賣自己,情場裏又何必例外?你不認也得認,還是認了它,然後把自己包裝得好好睇睇以便賣出去吧;怎樣包裝?購買我們提供的商品就可以。 在高度資本主義的香港,說「每個人都是商品」某程度上也符合社會現實。問題是,我們除了服膺於此邏輯,乖巧地等待被認購和被淘汰外(凡商品注定被更新更美者淘汰),是否別無他選? 「由於慣性和消費需要所帶來的速度,每一個滿足感都缺乏仔細經營的細節,因而很快消失。同時,由於我們所有感官都長期暴露於這種變幻無常的驚嚇感中,就更引發內心的自我安全機制,令我們難以學習經營長期而細緻的關係。」 在習慣符號和標籤的社會裏,不容易快速地概括李維怡是誰。她沒有全職工作(在資本主義底下這簡直是原罪),兼職教一點書,大部分時間投放在沒有收入的事情上。文化界和社運界最熟悉她,前者因為她出過兩本書,在台灣很有聲望的聯合文學獎裏得獎,卻不願被稱做作家,認為應該叫文字耕作者;後者因為,她九十年代已參與天台戶抗爭,及至近年的利東街、反世貿、天星皇后、反高鐵以至較不受注目的舊區重建事件,都有她的身影。但如果大家對「社運人」的理解限於衝鐵馬、搶咪掟蕉,她又不是。她花很多時間在社區組織上,走進每個街坊的生活處境,相對於傳統社工和議員自上而下的「我幫你爭取」,維怡更想讓街坊們明白和學會為自己爭取,並建立屬於民間的媒體,協助基層街坊拍攝和講述自己的故事。

同「性」之事

請見  queerology .

更改版名小告 w/ 劉華真:美好的種子

前兩天把用了十年的部落格名字換掉,「安靜地,流動著」默默滑進自己的文字史裡。在今年的新年革命文中,提過自己這一年,著重行動勝過文字。過去擁有大量時間思辨、沈溺於文字雕琢,如今比較像是速記,生命倥傯紛然的片刻,尚待更大一片時間沈澱、整理。如今換成「尋找語言 2.0」:尋找語言,尋找適合所面對對象的語言。對於書呆子如我,如何把話說得家常平易、幽默有趣,都是練習。至於 2.0,取自互動之意,更多是現實生活面。我知道,我一直不是明星型部落客(笑)何況這是一個變動快速的時代,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的服務與話語數量,爆破性成長,更不用說在快速訊息流中,人們對大段文字之不耐。但我總覺得,一來為己,是為記錄;二來求幾點火花,也許映進幾個人的眼裡,燃起一點希望之彩,都好。 當然,各位也發現,這一年來,我的書寫多是 LGBTQ 社群之事,少了音樂、生活分享或較深層的探索。過去,我的認同並不完整,所缺漏的正是實踐動力,而不以行動實踐,永遠不知道那個環節少了什麼、得面對哪些衝突和該柔軟的。所以這一年來,不管感情或同運,加上而立之年的危機,關於人生的意義,關於「真正在心中的道路」,猶仍摸索著更接近、更超脫、也更是生活一部份。上班族生活,讓我看到更多所該珍惜的時間,與精力所該耗費的意義,也獲得一些歪打正著的充實和反照,都在體驗得更清晰。 尤其,把人、空間與主題去作一種異質性的衝撞。譬如,把只聽古典樂的人拉到搖滾場子去,把都市小孩丟到鄉下種田。一直以來,覺得自己處在主流的邊緣與邊緣的主流,時常淌著半身臉,穿梭。而沒有歸屬感的調皮、能動與試圖挑戰,讓我漸漸發現自己是不滿、不安於室的傢伙。重要的是,對於那些憤怒與孤獨的時刻,對安身立命的本質更加明晰和堅定。 最後,轉來劉華真老師,今年對台大社會系畢業生的演講。願下個十年,自己能好好覓得穿梭你我之間藩籬的語言和姿態,並保有真實的靈魂。 ☆☆☆ 2012/06/09社會系小畢典。劉華真老師,美好的種子。 各位煎熬了四年的畢業生,各位勒緊褲腰帶付了多年學費的家長親人,蘇主任,在場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首先讓我謝謝B97畢業班同學的盛情邀請,讓我來這個特別的場合和各位講一點話。我就像一般正常的致詞人,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情不自禁答應下來,想著時間還早,到時候再說,然後到了典禮前的一個禮拜

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80回顧展

圖片
上週末去台中,特地到國美館看劉國松的「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80回顧展」。以前都只知道台中科博館,原來國美館也是幅地甚廣、設備很好的展館,尤其一路從精誠三街的Foro咖啡,沿著美村路散步,吃到美味便宜的點頭冰,也牽手而過下著黃金雨的阿勃勒樹海。回顧展包括了六個時期:學生時期、狂草抽象系列、太空系列、水拓系列、漬墨系列和西藏組曲系列。國松先生在師大奠定了中畫和西畫的紮實基礎,接著開始「不安於室於現狀」。曾是五月畫會的一員,不僅思考著中西畫的交鋒,並且在傳統畫裡,積極尋找已經發展七百年的文人畫工筆之外,更開闊的可能。他讀中國繪畫史,發現火畫、水畫,遂身體力行慢慢試驗,做出水拓;嘗試在水墨中的黑白意境進行翻轉調度,遂不問辛勞發展出「劉國松紙」的特殊材質。 展場裡,大大寫著:「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認識傳統即是反傳統的一個過程,也是為達到創造的一種準備。」國松先生不拘泥於筆,嘗試著任何筆觸所無法展現的效果媒材;同時堅持藝術來自於生活,總把時事題材帶入畫題中,緩慢細緻的發展。關於他畫中的思考、用色,所呈現出的美與時空進程,的確為中國繪畫開拓出另一異境,讓人停駐良多。 文化認同與中國水墨畫:劉國松六十年的藝術探索 策展人 / 李君毅 劉國松常用的一方印章上,鐫刻著「一個東西南北人」的字句。此印文具體而微地反映了在其藝術創作歷程中,他所面對有關「東方」與「西方」、「大陸」與「台灣」,以及「傳統」與「現代」等文化課題的挑戰。從劉國松多年的繪畫創作與藝術論述可見,他以高掌遠蹠的勇氣及識見作出回應,不但為其作品的文化身份尋求定位,並且成功創建水墨畫興滅舉廢的現代轉化。 原籍山東的劉國松,1932年生於安徽蚌埠。經過多年戰亂的顛沛流離,作為一個北方人的他,在1949年隻身來到南方的台灣。劉國松在師範大學完成藝術學習後,義無反顧地顛覆當時主宰藝壇的保守勢力,成為了台灣現代美術運動的領導人物。他和其五月畫會的同道們,為求踵武發揚中國繪畫的傳統,不遺餘力地引入西方的藝術觀念與技巧。 劉國松早期的繪畫創作與藝術論述,皆濡染了西方現代主義的觀念,諸如對當下的執著、個人主義的浪漫情懷、歷史進化論的信念、嶄新科技的追求,以及人文主義的個性解放。但不同於五四運動的先驅們,他對盲目求新與全盤西化的作為,抱持著批判的態度。劉國松堅信若捨棄傳統而附麗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