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

[走。] 緩慢‧九份

同樣的雨,飄落在金瓜石向海的山隘口,是一波一波沁涼的綠幕。 感謝 Mi,給我驚喜,帶我來這寧靜的山中民宿。娓娓道來的吃食故事,地道不失巧思的晚餐與早餐九公格,暖胃,也為一路的風塵新洗。多雨濕寒的山城,室內的保乾和溫暖是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次這麼舒舒服服在浴缸裡泡了澡,於乾燥的空氣裡清新。小屋空間很大,泡茶、看電影、聽音樂、看書、望著遠山發愣,一起作著簡單的事。 難怪兩位小女子創辦的 「緩慢」 ,如此吸引人,既有深入當地的民情生活和食材,也有細膩的沐浴香挑選和合宜貼心的生活必備。隱居山中的僻靜小屋,讓我們享受不少山城步道的樂趣。 回來前,避開九份老街擁擠的人潮,繞拾安靜之階而上,雖然不小的雨勢令我們狼狽,但當走進 九份茶坊 的木材建築,走過室內庭園的流水,窩坐在終年常熱的木炭鐵壺旁,就著典雅的茶具,沖茶、泡茶,閒聊兩句或展卷閱讀,魚池紅茶的香味漫溢在這小角四方,舒熱四骸。 本以為週一的山城清冷,卻充滿東南亞、香港、大陸的觀光客,大部分擁擠在老街上購物,也有不少人一早入住緩慢,或在茶館裡來一茗高山茶、學習茶藝之道。據說平日的山城小車站,讓不少香港遊客趨之若鶩。 旅行的況味,一如人生,在於所追求的親近與用心,遂得如此之果。譬如遇到有意思的計程車司機大哥, 專作小車旅遊 ,車上有一本又一本大哥條理分明的攝影導覽之作,開朗熱情兼深度旅遊,民間的生命力阿。 ※相片集

微醺

15年的陳紹,五瓶台啤,在一樣的老店,老闆卻是老先生換作年輕的福州人,幸好海味作工不差。依舊天南地北聊著。 雖然您說,許久不請這一餐飯,因為吃了,怕我幾乎就回不去校園了。 往事浮沈,很多感受無法形諸語言,至於走讀書路的掙扎矛盾懼怕,朋友們大概都被我說煩了,我知道,只有自己還在摸索等待著拍版定案的瞬間。若即若離時,至少確定那種對生活裡文化和精神的追求,已是我個性的趨向,也算讀文史的不廢。 您的頭髮花白好多,不是灰,卻帶點異鄉的焦黃。而我們都是異鄉人——並非在這島嶼,卻是時代。和您在一起,總有種寂寞的快樂——快樂是天南地北的寬闊眼界與素樸多彩的生活體驗,寂寞則來自於這份快樂感觸只有少少幾人懂得。並非自託,僅僅這是一條多麼少人在這時代願意為之付出的姿態與道路,而我有幸也耗費了十年青春。 沈穩地喝著酒,曾有的狂放、不安、緊張,俱佚如塵。15年陳紹有著18年女兒紅的真味,而釀成三十年的狀元紅畢竟少數,卻多有幾瓣身影不在的花雕(凋)老酒。還需要多一點時間和生活,去看清、犧牲、抉擇,所真正想望的生命/活本質。 這一次,決定了將無後路。

[碎。] 收藏家

圖片
※ Autumn Leaves . Originally uploaded by blmiers2 今晚聽著兩位小民收藏家談話。 從日本南部鐵壺、兩岸名窯、宜興紫砂壺(礦)、凍頂(山)烏龍茶、錫壺、植栽、酒器、福和橋下的舊貨市場、清代的銅佛等收藏,一路侃到東南亞各地民俗風情,好不暢快,浮沈於東方內斂溫潤的文化之美。 也是妳教我沈默的藝術——問感興趣、真誠的問題,聆聽。總是在農人工人的過往與生活中,有著庶民綿長簡樸的底蘊,加上踏遍各國足跡的淵博,午夜方酣。 當你們談著、秀著那些慧眼獨具、蒐羅而來的古物,一直想起她——也是這般神采飛揚說著在單一純麥還不普及、親人的年代,周遊各地找緣分,一箱一箱往家裡囤。 邊聽著、深深提醒自己你們的內蘊、讓人舒服的謙懷及廣博的生活之美——得更安靜挖掘。 卻也不禁覺得幸福——握著妳的手,我知道我們還必須犯許多錯、走一大段路,才會有他們的積斂與眼界。有妳相伴。 最後,談話在憂國憂民中結束。大哥談到台灣糟糕的住房政策,反映在年輕世代無夢的浪蕩焦慮。未來辛苦。但台灣民間真是奇人無數、生命力旺。總之,先從自身堅持生活中的涵養作起。

[LGBT] 你看見真正的彩虹了嗎?——兼記鷺江國中楊同學紀念行動

圖片
佛家總說人生虛空。既為虛空,何務追求? 很多時候,總能一眼望盡如許做的後果會是什麼,對於經歷的終點有所準確的猜測。然而,仍舊選擇經過,選擇蒐集細節來對抗虛無。當人生走向最後,面對消逝,似乎只能從各式各樣的細節中,編織記憶、與之對抗。 ※小山泰介,Untitled (Rainbow Form 2) @ 東京藝式 那天去看東京藝式,有許多耽美的光影成色。這是其中一張彩虹。創作者故意保留了印刷網點、陰影以及表面刮痕,彩虹的美從來並不完美無瑕,然而包括這些刻痕卻無損於彩虹光影的美麗。 看著展品,想著昨天(11/5)在鷺江國中為玫瑰少年楊同學舉行的悼念。楊同學因為比較陰柔的性別氣質,加上父母、師長、同儕的不理解,對他的欺侮和壓力,選擇跳樓自殺。當最初的報導見報,幾句簡單的描述,幾乎馬上可以想像場景的再現——那種生活中無人理解、無處可訴、銅牆鐵壁的狀況。 一齣悲劇。而悲劇肇因於非 LGBT 社群對 LGBT 的不理解、非同性戀社群對同性戀的不理解,才會在五萬人盛大上街的同志遊行隔天,傳出如此令人難過的消息。哀悼現場,大家輪流說著自身過去遭到師長誤解、向父母告狀、被同學霸凌的狀況,淚水糾雜著過去的、幾乎是集體的回憶。 雖然細緻地想起自己的生命經驗,同志社群裡拉子與gay們、T與玫瑰少年們,在不同生命階段所面臨性別氣質帶來的痛苦與快樂,仍舊不一樣,唯一相同的,是外界不理解而不友善的眼神、態度和動作……。 彩虹從來不是亮面的,彩虹更可能只是水氣折射幻化的光影;然而,彩虹因為水氣真實的顆粒而美麗,即便之中其下有著點點黑影;彩虹在我們的眼裡是真實的,於是才有彩虹之名。 楊同學的殞逝,也是對這一年來,真愛聯盟阻擋性平課綱進入校園,最無聲卻憤烈的抗議,以生命作為正義的無奈禱詞。 在我的部落格上常駐著一句話:「理解是關懷甚至改革的基礎。」增進相互的理解才能真正免除歧視、真心接納、讓悲劇幻化。但願我們長記彩虹光影中的陰暗之處,繼續努力,讓更多人知道自己並非怪物的歸屬與認同,也讓楊同學成為最後一位犧牲於歧視暴力下的玫瑰少年……。 ※這是同志電影 Beautiful Thing (1996) 中,美麗的結局,也是現身的意義。 ◇◇◇ 又一個玫瑰少年的隕落 by 羅惠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 還要多少個玫瑰少年的隕落才能

[影。] 葡萄酒之路 The Ways of Wine, 2010

圖片
開場前五分鐘,鏡頭堅持自葡萄觀看的視角,從景模糊。 這部電影以類紀錄片的方式拍攝,用逗馬(dogma)的手持晃感,同時男主角和酒莊配角,都由現實人物出場,把 Charlie Arturaola 的真實人生體驗,搬上螢幕。 故事敘述,極富盛名的烏拉圭籍美國品酒師 Arturaola,突然喪失最重要的嗅覺和味覺,為了找出原因、恢復感官知覺,他嘗試了許多方法。從一位品酒師的個人危機,帶出諸多葡萄酒產業和個人生涯焦慮的交相呼應。 葡萄酒有著農業的本質,而農業與家庭、土地又有著緊密的聯繫。這是葡萄酒作為原料生產的一端。然而,進入市場,品酒師在紐約的五光十色,正好反應葡萄酒作為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娛樂佐品與奢侈品,感官沈迷。 而葡萄酒在鄉間酒莊與城市市場之間,人群的不同調性與需求,也正反應 Arturaola 潛在的失衡。 周旋在亮麗舞會和品酒會的 Arturaola ,其實離開家鄉多年,也遠離了家庭生活。於是當實際生活與內心所需,各有所缺時,非常誠實地轉現為生理心理的焦躁不適。找回味覺就是找回自己,然而在回鄉、回歸內心的同時,掙扎和對抗習性的艱難是漫長而反覆的。 什麼是葡萄酒的感動?熱情?陳年的歷史?執著的意志?什麼又是最好喝的葡萄酒?葡萄酒究竟是一種難度的釀造或記憶的味道? 在一步步的挫折,和漸漸回到內心兒時的原鄉,如何找回味道已經不重要了。當兒子帶著未曾謀面的孫子,播放著14年前,遙記跨海思念的卡帶錄音;兒子對父親的渴望與需要,在一起聆聽的淚水與真誠可愛的笑容中,獲得和解。 不論經歷過什麼事,最終都以一杯酒作為結束。這是父親想留給兒子的智慧。而裝盛在家常玻璃水杯、過酸的私釀葡萄酒,才是珍貴的起點、與生命相連結的味道阿。 ※中文預告片 劇情簡介 根據全球最富盛名的品酒師查理‧阿托朗諾的親身經歷所拍攝,由查理本人演出喪失味覺的過程與尋找自我靈魂救贖的心路歷程。 查理是當今世上最具權威性的品酒師,他只要飲一口酒就能評斷出酒品質的優劣,因此經由他認可的品牌,往往都能夠暢銷,於是他靠著這樣天賦異稟的才能,享受著奢華的生活。 然而,就在一次美酒饗宴活動中,他發現他失去賴以維生和引以為傲的味覺,他無法品嘗出酒在口中的層次變化,他的人生瞬間崩潰瓦解…。 為找回他的味覺,他展開了一場洗滌味覺之旅,他前往頂級酒莊、有名的葡萄園,並且

[遊後] 2011 第九屆台灣同志大遊行

圖片
熱鬧的遊行結束了。 和十年好友在熱氣蒸騰的火鍋店,聊著這一年的轉變,她的關懷和我的想望,簡單平致。 感謝好友,忍受身體不適,堅持產前胎教;感謝一起看帥哥的gay朋友們,一路享受觀看與被觀看的樂趣。雖沒能和某人手牽手走在熱鬧之中,她埋下的愛的大地遊戲,溫潤甜蜜,陪伴須臾未離。 今年遊行的籌備非常辛苦,熱線不再主抓,新舊交接之間,花了很多氣力,卻無損於族群、議題的多元紛呈:原住民、跨國移工、身障聽障、高中生等等,出身展現了同志社群中的同與不同。各色訴求:同志婚姻、多元成家、正視兒少情慾、去除愛滋污名、擴大與異性戀的連結和對話;對真愛聯盟以挑動恐懼包裹歧視的憤怒,以及教育部立場搖擺不定的指摘,在在凝集了力量的匯聚。 王蘋與喀飛犀利精準的演講,撼人: 大選將至,更應看清政客的曖昧,奪回社群自身的話語權;而歧視與壓迫不過一線之隔。如同 馮光遠 例舉美國六0年代以降的社會運動,一場場抗爭才鋪疊出的里程碑,是我們不曾遺忘、也不曾安逸於退縮的立身。 最末,張懸上台。早上才從舊金山回來的她,嗓音有點啞,然而 Beautiful Woman、寶貝、關於我愛你,一路唱下,歲月的逐漸深沈依舊。安可曲「擁抱」,一化先前剛硬勇猛的怒吼, 成為一片溫柔的湧動。和好友並肩,說笑著十年來的張懸與我們,盡在不言中。 (現場紀實: 張懸同遊唱擁抱 情侶溫柔抱更緊 - PeoPo 公民新聞 ) 期待十年,也請不吝對遊行聯盟 小額捐款 的支助。願有一天,我們都能帶著真正的彩虹,自征途返家。 ※張懸溫柔唱擁抱 2011台灣同志遊行群眾沉醉 ◇◇◇ 2011台灣同志遊行 發言稿 總統別偷懶,政策出來談;愛滋要人權,歧視滾得遠 發言者:愛滋行動聯盟成員喀飛 各位彩虹戰士:大家好:我是同志諮詢熱線的喀飛,也是愛滋行動聯盟的成員。「愛滋行動聯盟」是由第一線工作的愛滋機構所組成。包括: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愛滋 感染者權益促進會、露德協會、懷愛協會、愛之希望協會、小YG行動聯盟、帕斯堤聯盟、世界愛滋快樂聯盟等八個機構或團體所組成。 過去這一年,是愛滋人權令人心寒的一年,也是愛滋行動聯盟戰鬥的一年。 從 「愛滋藥費」醞釀改變為「部分負擔」的政策規劃,引起感染者恐慌;到司法單位起訴同志感染者捐血的嚴重歧視案件,以及,台大器官移植

[影。] 妻別五日(Nora's Will, 2008)

圖片
結尾,默默流下濕了臉龐的眼淚。 導演是一位猶太裔墨西哥人(Jewish-Mexican),因此這部橫掃墨西哥奧斯卡獎項的電影,故事內容深深地與猶太人/教相關,片中也幽默地帶到作為天主教國家,兩種宗教之間的交叉狀態。 故事敘述,一位與前妻結褵30年、其中20年處於分居狀態的老人,當前妻自殺過逝後,直至下葬的五天內,老人與家人們所經歷的情感回顧、矛盾與和解。其中 穿插了猶太教的政治問題:正是人與人之間摻雜了權力、金錢的糾葛,使得「怎樣真正是愛」呈現出多變的樣貌、無法以規矩論斷;最終,宗教政治醜陋的一面,又 經由宗教對人世洞澈的智慧,給予安撫。猶太教作為一種宗教與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表露無遺。 前妻Nora在故事裡,有高達數十次的自殺經驗,正是精神方面的困擾,讓她對自己無能為力,只能用死亡後給大家的精心安排,展現出愛的遺囑。因此,老人的個性頗為憤世嫉俗,即便他的人生智慧和對人的溫柔,如此迷人。他與Nora之間複雜而相互牽扯的愛恨,其實「恨」只是來自生活的折磨所產出的苦澀罷了。 不管是他對前妻精心安排的敵意、翻箱倒櫃想找出外遇的蛛絲馬跡、抑或用披薩展示出對拉比長老的輕羞,在我看來,都是非常可愛、表達愛情的方式——他(我)們通常不把過於明白的描繪掛在嘴邊,卻在手掌交疊的意會裡,不言自明。 片末,當導演逐步拉遠鏡頭,數十載的人生光陰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方燈火,那種感情張力,後勁十足……。 ※延伸閱讀: Brad Balfour: Exclusive Q&A: The Jewish-Mexican Experience Via Mariana Chenillo's Award-Winning Film ※預告片

[碎。] 冬天裡的恆溫動物

9/16寫下的雜感。人總善於遺忘,所以要頻頻回首那些良善與知道的瞬間。 —— 這段日子身邊發生了很多故事,男男女女,形形色色, 在生活的各種場合。大多不適合公開述說。 大半我是聆聽並給予可能陪伴的角色,卻是越給越豐厚—— 因為在這些過程中,我看到認真面對人生而生的困難與煩惱; 也體會到曾經懂得的善意,如今成為怎樣巨大的反餽,回歸己身; 聽著你們對情愛的憂煩與決定,也默默映照著自己的來時路—— 不願承認還沒有能力接住妳,卻只是拿著不誠實的自己讓妳一再受傷。 感謝你們沈著、智慧、卻又三八溫暖的gay們, 你說得對,理由其實在分手分開時,早被述說, 只是自己不接受遂不去看見;而我們都不該也無法否定曾經所愛。 在歲月的行進裡,讓雜質沈澱。 一度焦慮於單身的不再柔軟,是你們,我更清楚看見「慢」「活」 的重要——慢,於是在完整的空間時間中,專心理梳;活,是陪伴, 是生活,也是出路,更是關係中激情與陪伴相互為用的自在藝術。 其實自己也還在從過去的十年中,逐漸復原。 過度壓抑辛苦的早熟,讓人內心仍想追回不曾擁有的任性, 雖說早到了該成熟的年紀。不再逃避承擔,有心其實游刃有餘。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陷於習慣自身的宣示,卻忘記自己是否真心所愛所嚮往。 對我而言,付出不再是過度用力的筋疲,慢慢摸索出一種能量的平衡, 也感到自己真確被愛的交流——那種能被依靠的溫柔信任,曾消失多年。 很多事需要時間耐心,很多過程必須經過才能學習, 對自己與他人的寬容,是我們時常忘記慢下的腳步。 漸漸覺知從內生長的安靜力量,拿掉一點又一點的毛躁。 而這一切沒有親愛的你們,是辦不到的——無法成為冬天裡的恆溫動物。

[LGBT] 8/22 歐陽文風牧師與台灣同運的對談

圖片
※歐陽文風牧師 這場座談是8/22在米倉,歐陽文風牧師與同運界朋友們的交流。談到馬來西亞、美國和台灣同志社群的不同處境,也提到信仰與更多的運動策略,略作紀錄與大家分享。 馬來西亞、美國與台灣的現況 首先,牧師提到馬來西亞的現況。馬來西亞沿用英國遺留下來的刑事法典377B條款,無論是否獲得對方同意,口交跟肛交行為皆屬刑事罪,一旦罪成,最高刑罰可處20年監禁及鞭笞,在法庭上被告幾乎沒有反駁答辯的可能。這是以伊斯蘭教立國的馬來西亞保守、同志性行為尚未除罪化的情況。 至於美國,則是多數教會都接納同志基督徒,也願意舉辦儀式婚,甚至有些以社會公益或人權訴求為主的教會宣稱:不為異性戀主持婚禮,除非同性戀也可以結婚。如此一來,並不違反總會不為同性戀結婚的下達。 談到台灣,面對這次真愛聯盟的挑戰,有人說:「敵人變狡猾了!」由於台灣(或說華人)文化、社會氛圍的獨特性,隱匿在職場升遷的隱形天花板、冷暴力的歧視展現等等,不像過去有個目標明確的敵人,但仍實際存在著如同過去三十年前的悲劇——有人分享,近來發生在某東部最大的宗教醫院,年輕醫生因為害怕同志情人曝光其身份而上吊自殺。 運動策略:主動出擊 為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避免同志社群內部總是缺乏資源與教育, 避免同志們只能用最殘酷的方法來學習愛情 ,必須繼續堅持積極的行動策略及同志運動。 牧師提到自己的運動策略是:主動出擊。每次有機會到東亞進行交流,就會拋出一些動作, 持續性地製造議題 。他的原則是:有問必答、揭穿謊言。甚至這次自己的同志婚禮所造成的轟動,一方面是讓議題有能見度,一方面也有保護自己的效果。 況且基督教徒在東亞各國的人口比例很少,不到10%(台灣不到5%),但保守的聲音在媒體、社會上卻能見度很高,所以牧師主張要多與他們對話。 對話的目的並非為了說服他們,而是為了講給大多數立場中立的人們所聽 。所以牧師不接受閉門談話,同時通常他的姿態很兇,採取「把他們罵出來」的策略,因為真愛聯盟如同香港的明光社一般,這樣的組織通常欺善怕惡;此外,不壓抑也對身體健康較好, 社會運動的核心本來就是「希望」與「憤怒」 。 牧師強調:出櫃/站出來(come out)很重要。如同電影 Milk 裡所展示的同志現身運動,任何運動——女性運動中的女人、黑人運動中的黑人——中的主體都必須被看見,而不管女人黑人都是無法假裝

[影。] 驚悚末日 (Melancholia, 2011)

圖片
※預告片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總能讓人如坐針氈。 片名 Melancholia,源自希臘語,指心理上無故沮喪的失序狀態,通常有悲觀與行動自閉的特徵,在片裡是行星「鬱星」的名字。 影片分兩段:前半段是賈絲汀的盛大婚禮,後半段則是面臨行星飛行掠過地球的恐慌。 婚禮在豪華古堡舉行,一對新人看似如此幸福。然而越走近賈絲汀的家庭,越靠近每個人,裂痕逐步展現。賈絲汀在冗長的婚禮過程中,開始恍神、失序,典型的憂鬱 症狀態。他想尋求依靠、接近,但所意欲擁抱的每個人,都如同在擁抱碎玻璃——每個人都太脆弱、有太多傷痕,或者如同姊夫、老闆所代表冷血的金錢暴力,會發 現,他的病與身邊的人是相關的連結。 行至後半段,他嚴重發病——嗜睡、意識不清、自我封閉,由姊姊 Claire 照顧他。也是此時,鬱星接近地球。此處導演運用西方傳統裡的天文學,將疾病與天文學連結在一起。只是這次的世界末日,樂觀的英雄卻率先服藥自殺,英雄死 亡。反倒是發病的賈絲汀以先知的角色出現、面對。 導演想表達什麼呢?硬要連結的話,是現代社會中的疾病,與疏離所造成的崩解(讓我想起 Susan Sontag 的書《疾病的隱喻》,雖然該書主要探討結核病、癌症與愛滋,但面對一切帶有污名性質的疾病,也許我們都該用歷史、文化的視角來看、來反省?);與第二段相 對照,憂鬱襲來如同行星般無解。導演也運用馬來代表與自然的連結,還有 Kirsten Dunst 裸身於鬱星之光下的曬—迷離。 片頭的視覺與音樂予人十分深刻的印象,預告了如坐針氈。建議心理上有所準備再去欣賞。拉斯馮提爾再度抓住人性裡難解卻又十分尖銳的切入視角。

[LGBT] 8/26 葉青新詩發表

圖片
今晚在女書店是葉青兩本詩集《雨水直接打進眼睛》和《下輩子更加決定》的新書發表,由鄭美里老師主持,編輯同時也是好友的王楚蓁與談。鄭老師和葉青不相識,但這幾天勤讀他的詩,主持時試著把葉青的詩分作存在、身體、病等幾類來分享;楚蓁也提及他和葉青篩詩的過程。 今 夜的驚喜是,夏宇來了。這位令葉青苦惱著也愛慕著的女神詩人。夏宇很低調,不希望曝光,他給人的直率強悍有著珊妮公主的味道。夏宇提到葉青三月時即以讀 者身份,寄給他詩的初稿,那些稿子留在電腦螢幕上「讀者的詩」資料夾中。夏宇等忙到段落,讀完了,仍在咀嚼回應。未料五月負責出版的鴻鴻再與他聯繫時,葉青已經走了。(我也有著相同憾恨,初稿讀完了,可惜未及時給予回應。面對葉青,我總有點心虛的歉疚,是逃離者的意志不堅。) 夏宇念了寫給他的序詩,提到葉青的死,不是認同不是病,僅僅是他愛這個世界太深,如同 Cobain 講過  "I think I simply love people too much, so much that it makes me feel too fucking sad." 生存裡的愛只能是淡淡的,因為生活的日子如此痛苦。夏宇惋惜,沒能好好和他相識,好好喝場酒,再繼續無論如何的決定。(當夏宇提到「僅僅是他愛這個世界太深」,我感觸好深,有多少執著的痛苦只是因為這樣……) 楚蓁提到,葉青的詩裡有許多平易近人的經典意象,譬如:雨、夢、影子、蝸牛等等, 但他用起來不落俗套,反而容易勾起不分年齡的共鳴。我則想到,葉青那麼愛的老爵士,曾在KKBOX的專欄。他有一種對音樂、酒、茶,任何他所喜愛事物的獨 特執著與品味,幾乎他所推薦的,都是為人遺忘的經典情懷;反映在他的詩裡,則是讓人喜愛的透明感。獨屬文人的老靈魂。 妹妹雪意則說,葉青如此任性的決定裡所包含的溫柔。即便他生病,也察覺到身邊陪伴者的痛苦。於是,由媽媽資助、完成這項人生大願後,他下了這樣的決定。他求學期間的優秀,以及出社會後的磕碰,即便只與他短短相識的我,都感覺到他對自我要求的高度與社會扞格的矛盾。 晚上的談論提到,葉青女同詩人的稱謂。我覺得,詩人的詩當然是普世共感的,但也是身為女同,他在屬於女同經驗上的感受與描寫,勢必更貼近與細膩。那是同與異之間的包括與獨特之處。 十月初,在誠品將有另一場讀詩會,請喜愛他的詩的朋友們,出席相聚。我總感覺,只要

[LGBT] 座談:從真愛事件談基督信仰與同​志

原寫於2011-08-22 02:15:14,藍字部分為8/22上午新增修改。 這是一場在義光教會舉辦的座談與分享活動,就最近真愛聯盟與 LGBT 社群之間的交鋒,試圖就基督教、同志身份與同志社群所展開的對話,對非教徒的我而言,是非常好的瞭解與受教管道。 先介紹一下 義光教會 。這裡本是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先生的住所,1980年在此發生 「林宅血案」 ,林先生的母親與一對雙胞胎女兒遭人殺害、長女重傷。此案迄今未破,咸認是國民黨主導的政治性謀殺。因此在這裡舉辦講座,某方面也代表著深層的進步開放之意。 座談與會人士如下方附錄所列,其中歐陽文風牧師,我最早在星洲日報上看過他的 文章專欄 ,後來在《大北馬》的馬來西亞消息上,也見過好幾次他的名字。目前他 在 Fridae 上有專欄 。之前聽朋友提及,才知原本在馬來西亞當記者的他,後來到美國念社會學與神學博士,同時也是紐約 MCC 的牧者,負責亞洲地區同志教會的創建工作,是位思路敏捷、也對工作盡心投入的男同志,即將在今年結婚。他的婚禮預定在美國和馬來西亞舉辦,已引起諸多討論。 這場座談,有許多同志基督徒現身、分享生命經驗,可感受出面對一般基督教會與非教徒的同志社群中間,他們作夾心餅乾的苦悶。許多同志基督徒是在基督徒家庭(家族)中長大的,因此,當信仰與同志身份產生衝突,一方面代表,從小生長、依賴的人際臍帶有斷裂的危險,連帶可能造成價值觀的全面崩潰,而對生命生活有巨大的拉扯與影響;另一方面,也對同是基督徒的父母帶來強大壓力。而對於信仰,曾牧師也分享,越是逃避同志身份與上帝之間的對話,越感到隱蔽所帶來的疏離。 此次真愛聯盟針對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課綱所引起的爭戰,也讓不少同志基督徒成為 LGBT 社群攻擊的對象。而這一切,肇因於對基督教的不瞭解。此次不論是場地或與會座談,都與台灣長老教會有很深的淵源。 長老教會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教會組織, 與談者多以他們過去對社會議題的開放性傳統而驕傲。 當然,既是龐大的組織,內部聲音多重紛然。2004年時,本有教會研究小組研議的 《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報告書》(請見 臺灣長老教會研究與發展中心 「出版」一欄,有下載連結。目前少了「社會」部分。謝謝喀飛補充) ,倡導基督徒應多認識、理解、擁抱同志,只是彼時以台灣普遍教會的進步性不夠,而未做總會的公開宣示;行至今日,如同當年撰寫者之一

說電影:乘著光影旅行

圖片
這 是一部關於攝影師李屏賓的紀錄片。李屏賓的「策馬入林」在1985年獲得亞太影展,同時他也拍攝過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童年往事」等等。所以,這 部片也是一段微型的台灣電影史,見證了中影時代以來八零年代的新浪朝風華,爾後,如同影評人藍祖蔚所形容:即便整個八零年代的浪潮過去,在崩毀的格局底 下,因為個人心靈的個性與能量,即便在最偏僻的角落底下,仍舊開出傲然的小花。 身為一個攝影師,他喜歡觀察光影,觀察一個空間原本的光影所帶來的氣味。他也喜歡陶瓷,常常在古董市集一個個端詳,買回去,然後慢慢刷出它們原本的顏色。他說,觀察陶瓷也是觀察顏色。攝影師亦是手工藝者,有著磨練過後渾然天成的技藝。 在李屏賓身上,即便觀者陌生如我,都能輕易感受到一股漂泊的滄桑,同時具備屬於那個世代的、傳統文化內化於他們行為與態度上的影響。他外表粗礦,心卻細膩--那是寧靜裡的感受力,給人安穩。 影片中提及中影老一輩師父的傳承,也講到作為一個攝影師,他並不讓表演者在他的視角框架下表演,相反地,在給予他人最大靈活度的前提下,他對外在條件順勢而行而用--內斂、安靜,卻又非常靈活。 當然,「現在世界變小了,家變遠了」。八零年代的輝煌過去後,九零年代的李屏賓在香港工作,之後更是日本、德國,全世界飛來飛去。而家,在一個傳統文化中 成長的人,有著很深的牽絆與歉疚。他不只一次提及,家是很溫暖的,即便工作如此飄泊,也可以看到他與家人間彼此深厚的羈絆,特別是對年老辛苦的寡母。母親 八十歲了,才第一次與兒子一起旅行。雖然工作中,由於長時期的分離,很多時候過度專注於解決難題,而無法在重要的節日或時刻陪在家人身邊,但我想,那樣執 著而孤獨的工作,也可看做對家人的獻禮。 很多時候,正是背後那如此強大穩固的情感依靠,才能讓人如鳥一般自由飛翔,雖然心底不時深深凝結著掛念。一如昇哥的「風箏」所唱。 當然,和不同地區的人合作,文化是衝擊,也是共鳴,於是在合作過程中,雙方的討論、他者的採納,遂成為無形中自信心的轉化與強大。漂泊中的成長。

片末,提到他身為一位攝影師的工作目標,他說:我想拍的是,時光流逝,人事已非。但生命還有一點點希望,還有一點光。 此片的導演之一姜秀瓊,也是當年跟著楊德昌、侯孝賢的助理,由她來拍他,無怪乎入「人」三分。影片中,關本良所拍攝的畫面,以及一干好友後進的旁白與歡談,也為這部片留下

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 1988)

圖片
「小獨行俠 頭一次總是這樣的…… 頭一次總是這樣的…… 當你的心不斷跳動時 你以為自己會因此心碎 不過就是這樣罷了 第一次的經驗都是如此 你的腳在抖…… 你想死嗎…… (女孩停止哭泣,脫離了男人的懷抱。 背起包包,牽起弟弟的手,在靜默卻明亮的無人公路上離去。 男人舉起手,放下。目送他們繼續行走的背影。)」 這是一部關於長大的公路電影,也是成長的殘酷物語。 導演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是希臘人,這部片也隱隱帶著對希臘的鄉愁。當一群失去舞台的表演者,大多老年,在海邊唸著與二次大戰相關的台詞,他們所憤恨的是德國。 然而姊弟二人所要追尋想像中的父親,正在德國。 鏡頭所捕捉的風景,大多是工業背景,簡單的房舍,通常沒有多餘的線條或色彩。景色通常荒漠,寒冷,如同空白膠捲裡,想像出來的霧中風景——帶著一絲灰濛微渺的希望。 每次場景的變換和開頭,很有趣,令人意想不到的場景設定。 只有浪蕩的波西米亞才是友善的。年輕男子幫助他們逃避火車上警察的追捕,安全的收置。當然,殘酷在旅途中,必定有。它們是鮮紅的血與疾病,也是那麼多一個人寂寞的情慾所帶來的暴力。是孩子必須卻也過份的依賴,也是對成人情感的感知。 一場成人世界對孩子的圍捕。 手風琴的樂音,總是路上優雅的浪漫。而大提琴只要悠緩地,是悲傷。 有一台摩托車,就可以穿越不毛之地,雖然不知道終點 安在何方。 雖然到達目的地,只是另一片迷霧與天地的開始。 (那是目的地嗎?) P. S. 這也是邱妙津最喜歡的一部影作和導演。 霧中風景的劇情簡介 電影講述一個80年代末的尋父故事。烏拉(塔尼婭 帕拉依奧羅葛Tania Palaiologou飾)和弟弟亞歷山大(米卡利斯 澤克 Michalis Zeke飾)偶然聽媽媽說從未謀面的父親原來遠在德國,他們便決心要踏上艱辛的尋父之路。然而,母親說的只不過是一個謊言——他們只是這個世界上某個男人 的私生子。然而,固執倔強的烏拉還是和弟弟一起上路了。 旅途充滿了風雪、泥濘、人情的殘酷和世間的無情,兩姐弟在熬不完的寒涼淒苦裡掙紮著前行,直到遇見馬戲團演員奧瑞斯提。他的關懷讓烏拉慢慢卸下心中防 衛。烏拉帶著亞歷山大上了奧瑞斯提的汽車,心裡分外感激眼前這個唯一一個給他們帶來溫暖的男人。但是,令人絕望的命運無

「人間條件」十年加演場

圖片
好久沒看戲了。臨時當救火隊,沒想到巧遇「人間條件」十年加演場。 整部戲的演出方式,採取和台下互動的開放式親熱。主場景是新興里里長辦公室,只見霓虹招牌在背後林立閃爍。由紙風車劇團團長李永豐演出里長——典型的地方樁腳,草根粗率,罵人加上肢體動作,是十足的全武行。女兒由黃韻玲飾演,同時也是整齣戲的靈魂人物——帶著未了心願的阿嬤——只見小玲在高中生和阿嬤之間轉換自如,時而潑辣,時而無助。吳念真後來提到,小玲原拎拎落落的閩南語念白,是由黃媽媽一字一句教的。 主場景既是里長辦公室,可想而知也是台灣亂象的發源地。在這裡有各式各樣的草根人物,有六合簽彩也有政治樁腳,諷謔的手法既是表演形式的吵雜壓迫,也是念白內容的誇張逗趣,加上綜合時事的即時性,幾種面向的巧妙融合,讓人拍案叫絕,其中唐美雲歌仔戲團的置入性行銷,身段讓人叫好。 吳念真和李安一樣,那一輩的編導喜歡把眼光放在傳統家庭的親子關係,特別是老一輩表達愛的方式——他們動輒體罰孩子,為生活拖磨,不管有多少辛酸苦處,無論如何把孩子搖飼長大的堅強心意,卻是不變。經由阿嬷的未了心願,一句寫在十元紙鈔上的「千萬要堅強」,簡單卻也把那個年代的苦水,五字帶盡。 而這部前半段讓大家捧腹不止,後半段卻也讓我涕泗縱橫的國民戲劇,主題正是「遺憾」與「偎靠」(閩南語發音,有相依相靠相陪伴的意思)。一個人的內心只要有一個人,有個偎靠,再怎麼困難的境地都能走下去。很傳統的深情。 劇末謝場。今天正好是吳導六十歲大壽。這齣戲十年前登台搬演,期間又發展出四集不同的劇路,眾演員經過悠悠十年再聚首,一時感慨,特別當不再年輕的李永豐還在台上全武行式的演出,真是辛苦。而這次的驚喜則是吳導也跳進去軋了一角。 目前該劇系列在全台加演,台北場已全數受罄。難得原班人馬,沒看過的朋友請把握機會!

[LGBT] 同志諮詢熱線&真愛聯盟

圖片
早該在晚會前寫就,但生活倥傯。總是留下記錄,但願來年與接下來的一刻,支持的人更多。 同志諮詢熱線 是 奠基於台北的同志NGO,1998年,因目睹青少年同志自殺事件而發起成立。如今走過十四個年頭,熱線也由原本的電話諮詢服務,一步步壯大,如今共有接 線、性權、家庭、老年同志、南部九六八、親密關係、愛滋與教育等八個義工小組在運作。針對LGBT族群不同的領域議題,各有不同的行動,譬如家庭小組主攻 親子關係,提供同志父母與同志出櫃的座談、輔導;老年同志小組剛交出精彩的成果《彩虹熟年巴士》,經由多位老年男同的口述歷史,留下不同世代應對同志身份 的軌跡與甘苦;教育小組堪稱校園深耕,去年一年,組裡義工平均出櫃五百次,實地深入國小到大專院校的班級,講述認識同志以及同志的生命故事。(詳見 2010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工作報告書暨2011工作計劃書 ) 而 這麼多的小組、義工,活動的花費與辦公室的維持等等,必須仰賴每年在七月份舉辦的熱線募款晚會。晚會歡迎LGBT與直同志(對同志社群友善的異性戀)參 加,會中彙整一整年的工作報告,以短片或活潑的熱歌勁舞,希望與會來賓不吝捐款,為熱線下一年度的活動籌措經費。節目之間的募款時間,只見各小區的主持人 熱烈報喊著捐款暱稱與善款數字,大螢幕上即時跑出的增加數字,氣氛熱烈,是一場為愛著魔的嘉年華。(晚會感想亦可見 我是蕭曉玲: 獻給比我辛苦的同志媽媽們 ) 各小組的短片,爆笑噴飯者有之,動人落淚者更不少,特別每次帶到家庭的不捨與教育小組的熱血,令人動容。畢竟家庭實是每個同志最難面對、也最多糾葛的生命經驗。如今,家庭小組長出亞洲第一個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 ,由同志父母組成,希望陪伴更多同志子女、櫃父母走過出櫃的顛簸歷程。 特 別最近身份曖昧難明的「真愛聯盟」,揮著基督教的大旗,反對已經走了三年多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綱,讓好不容易能在校園裡有機會現身的性別多元教育,岌岌可 危。在台灣,講起性別多元教育,無法不想起玫瑰少年葉永誌,一位屏東高樹國中三年級的男學生,因為天生較陰柔的性別氣質,在學校時常受到欺負,為此他只敢 在上課時間上廁所,卻沒想到音樂課後,他再也沒回來過…。去年,葉媽媽現身高雄的同志遊行,在台上激動喊著:「我很高興見到你們,在高雄見到你們…可是有 一點太慢,我在南部已經等你們十幾年了……孩子們,你們要勇敢,天地創造你們這樣的一個人

[觀點] Martha Nussbaum:難道你覺得我對人生的沉思很糟糕嗎? (芝大法學院10年度畢業致辭)

Martha Nussbaum:難道你覺得我對人生的沉思很糟糕嗎? (芝大法學院10年度畢業致辭) By Leo, 2010/08/16 兩天前重新讀了一遍Nussbaum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1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越讀越喜歡。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花了兩小時,把它全文翻譯了。什麼是哲學?Philosophy is an activity that uses reasoning and rigorous argument to promote human flourishing.這個致辭就是對這個問題答案的具體展開。原文鏈接點 這裡 2010年度的畢業班同學,在這個快樂的日子裡面,我們把所有的美好祝福都奉送給你們和你們的愛人。你們在這個偉大的法學院接受了嚴謹的教育,即將去擁抱豐富多彩的職業生涯。面對你們這樣一群擁有傑出成就和遠大前程的人,我該說點什麼呢? 當Schill院長邀請我進行畢業致辭的時候,他一定知道我會拉上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但或許他並未料到,我今天要講的這位是其中最不像話也最憤世嫉俗的,希帕契婭。 說希帕契婭是一名律師其實並不為過,因為犬儒/斯多亞傳統中的哲學家總喜歡把自己稱作「人性的律師」。在接下去的講演中,你們會發現,希帕契婭擅長以論證讓別人無話可說,並因此而為人所熟知。我們就把希帕契婭看作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律師吧。我想用她的故事來講講年輕律師所面對的各種挑戰。先來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在公元前四世紀的瑪若尼亞,一個以繁榮的酒業而聞名的富庶城市,希帕契婭誕生於一戶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在當時的希臘,女性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他們很少走出家門,也很少學習讀書寫字。但是希帕契婭並未受到這些成規的限制。她想盡各種辦法自我學習——當包辦婚姻降臨到她頭上的時候,她一次又一次拒絕父母所選定的對象,最後愛上了一個清貧的流浪哲學家克拉底。克拉底身負殘疾,是個駝背;所以他無法為上流希臘社會所接受。但希帕契婭一次次拒絕其他相親對象,並且要求父母同意她嫁給克拉底。有一天,克拉底來找希帕契婭。他站起身,脫光了衣服(扔在一邊),對她說「這就是你的對象。那些是他的財產。選擇你要的。除非你選擇我的生活方式,不然我們無法成為伴侶。」 希帕契婭選擇了他——並且還遠不止如此。據歷史記載,她離開了家,穿上了中性的衣服,跟著克拉底周遊希臘全境。甚至,她還在公眾場合與克拉底性愛。即便從現在的眼光看,這也是駭人

[LGBT] 父親的衣櫃(All About my father, 2002)

圖片
IMDB 75分鐘的紀錄片,透過兒子的視角來看有變裝嗜好的老爸。 是部充滿情緒衝突的片子。 因為父親對變裝的執著與所受的苦,以及年紀越大,越想在「自在於性別本質」運動上的努力,也帶出運動者身邊家人所受的波動。因為前妻無法接受,兩人離婚,然而第二任妻子卻與女兒相處不好。 性別議題糾結著親子議題。 兩個孩子,包括身為紀錄片導演的兒子,也對父親是否走到跨越生理性別的一步感到焦慮——那將瓦解他們對「父親」一詞的理解與所建構出來的社會想像。即便現任的太太,也無法接受丈夫走到這一步,縱使她願意陪他買女裝,也不排斥和變裝的她走在街上。 Esp/ben 本人則喜歡既是男生又是女生的自己,跨越不同的性別能帶來不同的滿足——雖然年紀越大,他越來越喜歡成為她。他的痛苦如此掙扎與真實,當親人們都不接受身著女裝的她希望被當成女人,無法被理解,終其一生都在寂寞奮鬥著,特別是與身邊所愛的人。(戳破與不承認跨性者的自我認同,真是非常殘忍) 看著影片如此真實的情緒衝突與糾葛,我想著,如果兒女們從小能有更多元的家庭或社會想像,是否不會如此執著、辛苦?而最終,父親的表白,也體現個人主義的難處——當那樣的傷害不是故意地去傷害,卻也無法因為兒女的請求而不作自己。他依舊出書,依舊為少數的多元性別社群努力著,反抗壓迫,但那樣的踽踽獨行與無解,讓人心疼。 這也是身為運動者,最真切的苦楚吧。

有朋 (ft. Modest Mouse)

雨下大了,卻把雨衣留在家裡。還好幸福人都一起躲在幸福人的幸福裡。 將屆三十,我們逐漸瞭解感情世界裡的規馴與被馴。追逐夢想,不忘輕柔地執子之手。 即便夢想的內容隨著航道變化,但屬於我們這一世代的獨立自主與耐心成熟,漸型。 其實有發達的腦內小劇場很好。擁有故事眼光的人,才能看到生活的血肉,把一切磕碰逐碌,都變成帶著趣味的記憶言說。趣味是很重要的,那種眼光會讓生活帶著新鮮,祛除倦意。活力‧希望。破爛自在的道。 我亦不再不安或欣羨,安於當下的摸索放蕩,安於自己給予的定義。 有朋自遠方來,有朋自記憶中走來,我們卻是圍坐著煥新。 ※Modest Mouse, "Good News for People Who Love Bad News." (2004) 蠻妙的一個團。除了有亮點的推薦專輯,有些專輯聽起來會躁得太「骯雜」,但一般推薦的這四張,卻是鬆緊合宜,躁的和有趣的節拍各自安配。the recommended four albums: 1. Good News for People Who Love Bad News 2. The Lonesome Crowded West 3. This Is A Long Drive For Someone With Nothing To Think About 4. The Moon & Antarctica

化城再來人

※ 預告片 @ youtube 週六晚看了記錄周夢蝶先生的文學電影「化城再來人」。開頭即是《孤獨國》的詩題:讓、索、禱、雲、霧。揭開。 記錄電影側拍了老人的生活。 談青年從軍。大時代的流離,怎樣讓一介體弱從武漢飄盪到台灣。身世的悲歡離合: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周老悠悠吐出「生之惻惻,死之寂寂」。邊以筆細細寫明難辨的河南鄉音。 於是習佛。師從印順、道源與南懷瑾,先生自陳與《金剛經》頗有殊緣。說結緣,是在時間與空間的無垠中,兩顆微塵的相遇;因此惜緣——珍惜彼此緣分的纏繞,如藤纏樹樹纏藤。 為一佛弟子,亦為一詩人,遂專情、多情、泛情。詩人病弱退伍,開始擺攤賣書,輾轉多處。每天早起,搭第一班車,閒人之所忙,忙人之所閒。時常閉目靜坐,如入定,實則用力用情於詩。不寫則矣,若寫則嘔心吐血。掏盡。一首好雪寫了四十年。 那是周老的勤靜和緩。以墨筆細細刻就,每天一二十字練習,微量而恆常的積累。在淨慢之間,是工整不阿,歲月敬意。 九十多歲的老人。唸著「荒涼的自由,溫馨的不自由」。話語中是淡淡解懷。細瘦的身子,佈滿紋斑的皮膚,在滿池清水裡,虔敬。日月逾邁,落日寒姿,卻是行到水窮處青空的初冷。 「若欲相見,只須於悄無人處呼名,乃至 只須於心頭一跳一熱,微微 微微微微一熱一跳一熱」 「舉世皆笑,我不妨獨哭;舉世皆哭,我何忍獨笑?」 是為深深深深的慈悲寂空有情。 ◎周老的幾首詩作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生於冷養於冷壯於冷而冷於冷的 山有多高,月就有多小 雲有多重,愁就有多深 而夕陽,夕陽只有一寸! 有金色臂在你臂上扶持你 有如意足在你足下導引你 憔悴的行人啊! 合起盂與缽吧! 且向風之外,幡之外 認取你的腳印吧! 善哉十行 人遠天涯遠?若欲相見 即得相見。善哉善哉你說 你心裡有綠色 出門便是草。乃至你說 若欲相見,更不勞流螢提燈引路 不須於蕉窗下久立 不須於前庭以玉釵敲砌竹…… 若欲相見,只須於悄無人處呼名,乃至 只須於心頭一跳一熱,微微 微微微微一熱一跳一熱 行到水窮處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源泉 我是泉上的漣漪 我們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終 相遇。像風與風眼之 乍醒。驚喜相窺 看你在我,我在你

貓村 @ 侯硐

圖片
難得的好天氣,趁連假第一天,和朋友到北海岸的侯硐看貓。 每小時一班的區間車,是沙丁魚罐頭,從月台擠上車得費好一般功夫。只好隨便跳上往基隆的平快,到七堵換車。否則八堵人多,又要乾瞪眼。事實上,到了瑞芳,下車人多,這兒也有客運直達侯硐,建議大家別對一路都坐區間車過於執著。 侯硐看貓算是北海岸著名的觀光景點,人潮眾多。只是抵達時間,正好午餐時分。只見遊客絡繹,或拿罐頭、或拿乾飼料,沿著貓村一路向上,貓們被人們團團圍住,不斷餵食,吸引拍照。 這兒的貓仍保有野貓特性,只要是吃的,來者不拒。於是每隻貓都身形碩大,讓人擔心牠們的健康問題。 果真行至柴寮路頂的 貓邨咖啡 ,只見黃老闆不斷提醒到這兒的遊客,由於貓們被過度頻繁的餵食,加上食物種類繁雜,許多貓都有腸胃毛病,導致貓群比以往減少很多。而未吃完的飼料,隨意棄置地上所發出的惡臭,更讓當地居民苦不堪言,掃到火大。 黃 老闆因為愛貓與對單品咖啡的執著,先前在這兒擺行動咖啡,後來有了這個小店面。黃老闆對待咖啡很認真,也希望客人們能喝到喜愛的味道,讓我們逐一試聞每款 微量烘焙的咖啡豆。點好了,磨成顆粒之後又再聞一次。淺焙的豆子會保有較強烈的產地特性。我們所點的瓜地馬拉,偏酸,前後酸度較一致;衣索比亞餘韻的焦糖 味則比較重。 坐在戶外,曬暖暖的陽光,品味香醇,人聲漸少。對面青山中本有許多猴洞,所以這裡原名猴硐。基隆河蜿蜒流過,將這座昔日的煤礦小鎮,切 成兩半。山上有許多古道,朋友建議,可走侯硐→大粗坑→貂山古道→牡丹車站,約 4 小時。以後有空要多放歸山林,在大自然裡總能撫平一些無法言之的情緒和焦躁。 最後,提醒大家, 看貓請帶相機就好,當地居民會定時餵食,請別再進行任何毫無節制的餵食動作 。   ※侯硐的照片集

[沙龍] 賀照緹/張娟芬:框架之外

週二晚上到 Cafe Philo 參加 由青平台主辦的夜之巴別塔沙龍系列「紀錄片與社會運動」 ,這場的主持人是張娟芬,導演則是賀照緹。 去年看到「我愛高跟鞋」的紀錄片預告,賀導對全球化議題的關注,讓我印象深刻,希望經由講座,更深入瞭解她與所拍紀錄片之間的互動脈絡。進行方式,是分別播放導演四部作品的幾分鐘片段,穿插十多分鐘的講述和提問,最後有綜合討論時間。 賀導是一位氣質溫婉的女性,談吐溫柔而有條理 (張娟芬也有相同美好的氣質,我想,是那一代女性知識份子的特殊之處吧) 。她曾當過記者、編輯和工會幹部,最後選擇最擅長的影像,成為獨立製片導演。喜歡說故事,總將眼光投向邊緣。放映的四部作品是: 「蟑螂X檔案」 、「炸神明」、「 薩爾瓦多日記 」和「我愛高跟鞋」。 「蟑螂X檔案」是應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的紀錄片,所以有一套比較固定的製作模式:通常會有一正一反的敘述角度,盡量呈現議題的多元狀態。當年, 此片出現在「綻放真台灣」第一季中 ,以研究並真心愛護蟑螂的師大林金盾教授、研究殺蟲藥劑的台大教授,和雲南以蟑螂入藥,用來醫治心臟病、外創傷的李樹楠教授 ,從三方角度探討。看到一大堆小強出現在螢幕上,果真令大家難受。導演說,她是以物種平等的心態,努力完成工作,雖然也是自己內心懼怕的生物,之後甚至成為夜半惡夢。 從這個小地方,能感覺出賀導勇於自我挑戰的人格特質。 與 「蟑螂X檔案」 同時進行創作的,是 「炸神明」 。這是每年元宵節,在台東進行的特殊祭祀儀式,通常會有一位道上兄弟來作肉身寒單爺,僅著紅短褲,讓人用鞭炮炸到皮開肉綻。 (這項習俗有其背後寓意,和道上兄弟角色的身份,相為映照) 在這部片子中,導演必須接觸自己所不熟悉的階級人物,所呈現的某種兩面矛盾——理智上,有著吸引自己、對邊緣人關注的價值觀;但實際接觸後,卻往往有令自己害怕的難題。只是往往投入後,巨大的熱情關注會使人忘掉恐懼而不顧一切。問及以女性導演的身份,如何進入道上兄弟的生活並取得信任,導演說,她無法以拼酒的方式搏感情,但只要同他們相處在一起,總帶著攝影機,低調而安靜,讓他們漸漸習慣存在並自然。 ※薩爾瓦多日記 El Salvador Journal (預告片Trailer) 相較於 「炸神明」 關注島嶼上小人物的故事, 「 薩爾瓦多日記 」開始把注視焦點轉往全球化。 原來任職

人生潔淨:讀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圖片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作者:陳俊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10日 ISBN:9789571353166 2/19,大雨滂沱。那天是琪姊( 陳俊志 )回娘家(晶晶書庫)的新書座談。晶晶負責人阿哲,曾和琪姊同租一個屋簷下幾年,特別準備長達五頁的採訪稿,這場座談的文宣上也寫著「言論尺度大開,心臟無力者請勿參加」。 大學時修過朱偉誠教授的同志研究課,當時阿哲被請來分享 228公園作為男同志情慾空間的歷史轉折。琪姊則是第一次見到——紅色的格子襯衫、牛仔褲,活力十足,怎麼看都不像四十幾歲。 琪姊是個率性、可愛、用詞直接的人。在他身上,很容易看到,所謂燃燒著的熱情。他時而沈浸回憶,空氣凝結,大家並肩掉進慘澹泛黃的往事;時而將阿哲的提 問,往創作理念的方向拉,耙梳著(文學)理論的肌理與視角,以及酷兒理論的翻轉解構;時而回到歡樂、自豪的補習班時期百年孤寂連續劇;也掉下清淚,當述及 姊姊的死亡、與親密暴力帶來的遺憾與恐懼。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是琪姊花了五年時間,所完成的家族史。作為一名男同志,其中既有自身的情慾與生活,也有對家人的反凝回視。在引人的可親文風裡,娓 娓道出五年級生的時代際遇,也衝撞了台灣文學所缺少的書寫角度與方式。琪姊分享,該書過去作為紀錄片陳遞企畫案時,遭到評審以「弒父」之大逆不道為由,闖 關未果。這本書所揭剝家族的真實赤裸,有讀者反應比為《家變》第二。我則是邊讀,邊暗暗心驚,一方面心疼這樣的自我書寫,挖出多少歷歷心痛;一方面也擔 心,如此直面直陳家族種種,會否引起再度的齟齬與傷害?(果然,座談會後數日,後者不幸發生) 然而不斷地自我揭露、直面迎擊、挑戰歧視,不正是同志運動波瀾起伏中的常態?琪姊曾在電視上與李敖舌戰兩次,也在出櫃後,面對父親的高壓驅逐,瘋狂於同運三年。他戮力於同志紀錄片的拍攝,記錄他人,也詮釋自己。 父與子 此書既是一個家族的過去,不免座落彼時家國、經濟的脈絡。陳父曾是台灣五0、六0年代名盛一時的「爵士彩色沖印公司」老闆,但展店太快,遂如夕陽落山,迅 速敗落,負債二千萬。為逃避當時仍有刑責的票據法,夫妻二人逃往美國,跳機做工還債。四名子女留滯台灣,開啟了離散序幕。傳統教育下的男人是很壓抑內斂 的,琪姊書寫中的父親,性格霸道、脾氣暴烈,既在負債

橋與河

圖片
※點擊有大圖。 完整的台北市河濱自行車導覽圖 久雨天氣終於放晴。下午三點半,出發騎腳踏車。照舊從公館自來水廠出發。 遊人沒有意料中多,大概三天連假,很多人選擇拖著皮箱出門。炙熱的陽光,舒服,這一季陰雨太久,連我的小橘龍頭接榫處,都微微生鏽了。各式各樣運動的人:慢跑、健行、棒球、壘球、足球,聚集在一起玩遙控飛機的,還在華江橋下幾個直排輪場,看見直排輪曲棍球。各種各色的狗兒:和主人玩著丟接球遊戲的,或只是盡情奔跑。不少人闔家待在樹蔭下的草坪野餐,有人只是靜靜享受著河面微風。一個人、兩個人、很多人,不管怎樣的數字,都在呼吸午後悠閒的空氣。 近來常想著,昇哥說過:「孤獨本是生命的常態。」人的落地和離世,都是得獨自面對的未知。孤獨、寂寞似乎是大部分人所恐懼的,於是我們積極結交朋友,尋找神話中宿命失落的一半。若能對孤獨或寂寞釋然,找到接受無常的眼光或強壯,是否我們都會更安定一點? 車行過大稻埕碼頭,照例下來沖沖涼水、洗把臉,想著對岸新北市(台北縣)的車道應該做好了。遂從台北橋穿越淡水河。走在台北橋上,河面十分寬闊,一眼望去遠方的高樓大廈,迷濛在視線裡。河水飽滿,一隻魚在水面上跳躍。 交錯在三條河流之間的交流道和大橋,錯綜複雜,十分壯麗 。 左邊是寬闊的水,右邊是拉高的堤防牆面,來自不同方向的高低交流道和橋墩,流線交錯。 也因此讓我分心往大漢溪騎去,經過三重跑到新莊。 只好在新海大橋趕緊牽引而過,沿板橋,往新店溪走,終於在永福橋順利回到自來水廠出口。整整騎了三小時,豔紅的夕陽在我身後迅速沉落。中永和附近的車道仍在施工,不平整的路面,加上比預定多出來的迷路行程,讓我屁股酸痛。 回程到伊瑪利填肚子,稍事休息。這裡的白酒蛤蜊麵, 蛤蜊肥碩,加上點辣椒,味道清甜。遂以學生時代的最愛,結束疲累但滿足的下午。

形式不能

妳站在稜脊上 我的眼越過妳的肩 看到的再不能只是妳 風雲湧動 情感在每天的日子裡玩著自得其樂的捉迷藏 以自己的胎動 頑強更張 我(們)試著刻下文字       放一首歌       翻閱盡其多的書       看進幾場電影       走一些路 卻都只是 形式不能 形式不能 妳再也不在我面前笑 妳和遠方的風雲一道 擁動 沒有人能再傷害妳 徒留我在形式之間折騰 捍衛憤怒悲傷 是笑亦是哭 形式不能 形式不再 形式寂滅 形式重育 形式滲漏 滴滴答答的模組裡 析出我(們)心底的存有       靈識的語囈 不能形式 ( Note: For the girl passing away. Also for the love I loved.   死亡與離去本是相同之事。)

今天環保署外的反國光石化抗議結果

※今天的照片。苦勞網提供。 原本打算四點到現場,二點多,朋友打電話來,環評會議進行得不樂觀。我打開正在進行網路直播的會議現場,某鄉代表正在發言,認為一切應該回歸市場機制,當地人需要更好的經濟、需要國光石化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幾次發言離題,遂不斷被制止、打斷。這應該是被動員的樁腳吧。 匆匆吞下一個麵包,趕往現場。蠻野心族生態協會的理事長文魯彬(Robin Winkler)先生,正在發言。認識他和這個團體,是經由《卯上台塑的女人》。文先生原籍美國,已在台灣居住超過三十年,並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他是一位律師同時也是活躍的環保人士,當他說,很抱歉昨晚因感冒不克前來,其實他根本不用抱歉,畢竟文律師曾得過肺癌,在台北這種又濕又冷的天氣現身街頭,實在值得喝采。 今天彰化在地的阿公阿嬤和自救會的老師幹部們,一大早就搭車趕到現場,也輪流跟大家說話。同時,現場還有審查會議直播的投影螢幕。 整個過程,線上一直有約四萬名網友共同關注,對環評委員們和在場人士,給予極大的監督壓力——老師在評,學生在看。同時,就在環署場外的我們,不時呼口號、唱戰歌,也把一聲聲的抗議和溫暖,送進了會議室。 事實證明,這兩項動作很給力,加上十分熟悉議事程序、積極發言攻擊的田秋堇委員(20年前她也參與了宜蘭六輕的抗爭),最終,當大家叮著轉播螢幕的結論時,終於獲得補件再議的決定,也讓經濟部工業局早早擬好最後一次會議的新聞稿,無用武之地。 當然,這是漫漫抗爭之路的開始。 結束之際,幾位參與開會的學者、地方政府代表、律師等等,跟大家說話。吳晟老師提到,「善良的人也必須有武器」,知識即是力量。現場的活動幹部,也提出幾點昨晚守夜時,青年論壇的討論結果:1. 擴大行動論壇,廣為將議題的知識,向身邊的人傳布 2. 善用多媒體工具,記錄之外,也會著力設計給小朋友們的教育遊戲 3. 行動下鄉,實際到大城濕地去看、去吃一剝開牡蠣殼就能生吃的蚵仔。的確,千言萬語不如親自感受百萬隻和尚蟹與四處鑽洞的招潮蟹,在眼前的震撼。當然,也更需要在不同位置的我們,不論研究、文字、音樂、影像、圖案設計等等,都能繼續關心,貢獻一份力,織成綿密的行動與訊息網絡。 最後,來聽歌吧。這是現場大家不時就著吉他所唱,也是吳晟老師的兒子志寧所寫的。 ※吳志寧,全心全意愛你,收於「甜蜜的負荷」,2008。 你不過是廣大的世界中 小小的一個島嶼 在你懷中長大的我們,從未忘

今晚的國光石化‧決戰時刻 0126百萬青年站出來

圖片
先簡單說明一下行動議題。國光石化公司預定要在濁水溪口北岸,彰化縣的芳苑大城濕地,填海造陸,建造石化工廠,預計開發八千公頃。這個海岸潮間帶,擁有許多珍貴的生態資源,如全台僅有的方形馬珂蛤、大城一帶密度最高的螻蛄蝦,珍稀鳥類如白鸛、黦鷸、大杓鷸等,還有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同時,就在內政部營建署展開一系列國際級濕地的推薦、評選時,呼聲最高的大城濕地,竟悄悄被剔除。 彰化地區也是重要糧倉:水稻量全國第一、蔬菜量全國第二、豬肉、雞蛋佔全國四成以上、糖與玉米產量也佔全國五成。這裡有360年的養蚵歷史與文化,創造在地老、中、青數十萬人緊密相連的蚵經濟鏈。因此國光石化的到來,也等於直接摧毀當地農漁民的生計。(詳見 荒野(SOW)大城溼地守護行動 、 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 ) 明早,將在環保署召開第四次審查會議,「為示退讓」,官方將預計八千公頃的開發減為七千公頃,但就像吳晟老師所說,殺十刀和殺九刀,並無分別。開發面積過大,所引起的污染及未來可能的擴廠,令國光石化成為一隻巨獸。一旦審查會議通過,該開發案將進入往往淪為黑箱作業、橡皮圖章的環評,開發勢成定局。而台灣最有經濟部長架勢的環保署長沈世宏,先前因中科三期、四期,及至國光石化,他所挑起「違法不停工」的作風與爭議,將學者意見與立委質詢,拒於門外,徹底激怒並激化環運團體、法界人士與環署的衝突。 也可悲可嘆,當大陸正汲汲於發展綠能產業,台灣卻不斷走往高污染石化工業的老路——政府的無能,與財團的勾結,置子孫生活於不顧,貪婪、傲慢又怠惰,恰恰成為民國一百年,最為醜陋不堪的台灣形象。 所以今晚號召關心此議題的朋友們,一起到環署門口抗議並進行守夜,希望明日的審查會議,有翻盤的可能。 簡單的舞台和人群,聚集在正面一扇窗戶都沒有、「超環保」的環保署大樓前。七點開始,以音樂表演和感言發表的形式穿插,每個間歇,主持人都會帶大家喊口號。人潮聚集越來越多。 記得朋友說過,她覺得台灣的獨立樂界越來越花草系,相比於大陸樂團的態度,不夠硬挺。但今晚的表演者,讓我覺得,或許台灣目前最好聽的獨立音樂,正在各個運動現場發生。老林家、 林中光樂團 、 農村武裝青年 、拷秋勤、LTK和壓軸的志寧,那種民謠的、草根的、激進簡潔的嘶吼或吟詠式的歌唱,現場特別令人感動。 我不時偷瞥一整排駐守在環署門口的警察,少了正面激烈的行動衝撞,遇上這種動情強

三個傻瓜(3 idiots, 2009)

圖片
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出其不意的找上門來。 總體來說,是部很歡樂的寶萊塢電影,就像很多好作品一樣,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導演拿捏得恰到好處,於是觀者的情緒跟著被牽引,即便掉下眼淚,也是感動的淚。 劇情虛擬設定了一家皇家理工學院,靈感來源就是下邊報導中的印度理工學院。經由三位男主角在學習競爭十分殘酷的校園裡,去辯證所謂為達到目的的機械式學習,還是不墨守成規,永遠不嫌煩、懶惰,保有力氣與趣味,去面對未知,挖掘出制度習性之外,人無窮創造的可能——亦即有熱情的(passion)學習,把工作與興趣真正地合而為一。 這是學術、教育的真意,同陳之藩先生「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源出愛因斯坦),越邁入現代、越加爭論不休的話題。畢竟要教育一個有技術的人,並不困難;但要教出一個能將所學的原則原理,融會貫通,把握住最基本卻也最珍貴價值的人,亦即「人的啟蒙」,卻是每位教育者最想達成的。 (然而現代的學術環境,問題實在困難、複雜得多,特別當博士學位被大量製造,學術體系也越來越官僚、企業化,學術規範也越來越繁瑣之際,可見經濟學人 ( The Economist ) 的專文 〈為何攻讀博士往往是浪費時間?〉 ("The disposable academic: Why doing a PhD is often a waste of time")) 影片裡所述印度現實狀況的複雜度,和大陸十分相似——遼闊的幅員、壯麗的景色,巨幅的貧富差距,和每個人削尖了頭,在這個資本主義遊戲規則當道的世界/社會裡,害怕被淹沒。「當你的心安定了,才有勇氣解決問題」——但放在現實的各種誘惑和壓迫之下,恰恰最難保有。片中的 Rancho 就像是一位不為所動、心無罣礙的頑童/智者,擔負了一個堅定無疑的角色——傳達知識貴族的堅持與勇氣。那種不論環境與考驗,所保有的樂觀,正是這個個人主義時代,個人面對挫折、失敗、孤獨時,最被需要、推崇的特質。 影片也忠實傳達,過度競爭所造成的悲劇——如此用力,才能找到答案。只是制度所外加、偏狹的用力(推擠),和個人內在發自真心的追求,卻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答案。一念之間,就看人怎麼選擇,又怎麼被影響阿。 ※劇照 ※預告片 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來,然後就撒手不管了——電影《三個傻瓜》外的印度理工學院 作者: 南方週末記者 黃永明

霧中風景 (ft. The National, High Violet)

我一直相信/回憶會在我們心上留下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 雖然那經常是說不清楚的/就像霧中朦朧的風景 我們只能以心靈的觸覺去看見——賴香吟,《霧中風景》 近來最冷的一天,雨水帶走了溫度。午後四點,坐上292公車,打算到敦南誠品。這條路線會繞經信義東區,窗外展示著櫛比鱗次的大樓風景,耳朵則傳來 The National "High Violet" 專輯的歌。 適合寒冷的天氣,也適合分手後的心情。主唱 Matt Berninger 低沈而帶著磁性的嗓音,彷彿牢牢把悲傷吸住,再緩緩蒸發,那股憂鬱,很慢很慢。 天冷,遂不願意待在家,出來走走,也好培養些自體熱能。我是一個慢熟的人,仍在適應分手後,生活的遽變——回到一個人行走的生活。 這一年,終於在我心底真正結束了。 過去幾年的封抑,所迴避的人生苦痛,似乎在這一年裡,盡情地峰迴路轉:拿到學位,成就了一個人生階段;也抽離一段長期的師生關係,回歸心靈真正的自由與徬徨;進入一段日常甜蜜的感情,卻也在衝動之下,親手毀了它。 回想起一年的點點滴滴,記憶的鏡頭竟自動切換成不對準的焦距,影像模糊,偶爾透出點暖意——下意識的自動保護機制。 回到一個人的生活,身影孤單,但努力讓自己不覺寂寞:腳上套著 A 某年送的襪子,可愛的對杯也是她的禮物;杯墊是 W 從美國帶回來的,旁邊牆上披頭四的 Revolver 紀念封面鐵片,是 C 從利物浦捎給我的。這幾天食慾不佳,晚上到美越河粉,喫清淡的生牛肉,這間店是 L 介紹的。雖然朋友們各自忙碌於生活,無法時刻在身邊、在同一個都市,但在網路上,仍舊互通聲息。而這些物件和所有留在手邊的文字話語,包圍著我。 妳們未曾離開過。 於是一個人的生活,似乎也沒那麼糟。新年新希望,妳期待找到內心真正的安定,以及為之努力付出而有意義的行動。妳期待小小的旅行——簡單的火車之旅,多聽幾場表演。妳期待一份安穩的工作,找到介入社會的位置。 現下內心有許多想法,如同一團毛線,妳希望新的一年,能整合出一點頭緒——繼續漫長的自我追尋。不論有沒有答案,妳期待清醒的人生,就像張懸曾在廣播裡所說:「寧願好好自我放逐,放空、旅行去產生為自己或別人做點什麼的念頭,也比提早進入規範卻開始累積虛無,而到中年產生危機好。」 這將是充滿行動和反芻的一年,也許文字減少,也許歷經虛浮。無論如何,

[書摘] 鄭鴻生,《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

圖片
這是先前在讀的書,與我此刻的生命情境相類,遂每讀一字句,徘徊良久。先介紹一下背景吧。 鄭鴻生於1970年進入台大哲學系就讀,1972年,該系即發生著名的 台大哲學系事件 。 1970年代,台灣遭受國際外交的諸多打擊,當時的釣魚台事件,令許多海內外青年學子發起學運,一抒政治意見,其中左、右兩派,夾雜著民族主義的愛國意 識,一時間,各種立場的思想與對中國的關注,飆升至高點。許多海外留學生,包括郭松棻、劉大任等人,因此名列黑名單,無法回到故鄉;稍早,女作家陳若曦更 直接回到中國定居。 就在這樣的敏感時刻,由於哲學系教授陳鼓應,發言批評反對學生運動、反對自由派的一篇市民投書,國民黨特工與職業學生 馮滬祥等人,遂發動一系列行動,招致多名台大哲學系教授被解職,同時該系研究所停止招生一年。該事件被視為國民黨對台大學術自由傳統的一大打擊。後於 1997年,獲得平反。 鄭鴻生作為一名喜愛討論存在主義,並積極參與讀書會的青年,在該事件中,雖未遭波及,卻受到很大的震盪。時代肅殺的氣氛籠罩,青年的內心滿是憤懣、憂鬱與恐懼。關於該事件更詳細的始末,可見他所寫的《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內有張釗維感想一篇) 。就在餘波蕩漾的氣氛中,鄭鴻生畢業,被分派到綠島當兵。這個位在台東東邊海上的小島,以關押政治犯而著名,當時陳映真、李敖、柯旗化等人,俱在島上。 可想而知,剛從一場政治風暴脫身,旋即進入這樣一個肅殺的荒島,對年輕的鄭鴻生而言,充滿不安。在此書中,他以事後的回憶,穿插當時寫給女友(後為其妻)的信,描述島上的風土、人民,也忠實呈現內心對未來的不安、對自我的反詰、以及面對軍中現實社會的調適。 底下摘錄一些我喜歡的片段,某程度也映射出自己現階段的生命之困/思: 他〔金容沃〕信上勸我說:「在沒有理想的痛苦裡,學一學孤獨。孤獨裡,再找尋自己的理想。」這與我近來的想法是相通的,孤獨是一種徹底的真誠,自甘淡泊,滌去幻象。妳說呢?(1974. 6. 24. 綠島)(頁114) 一 個人只能肯定他所能肯定的,他必須忍受只有他一個人在此肯定而已的情況,這也即是孤獨。一個人必須忍受只有他一個人不去肯定的情況,此即是誠,即是正視他 人的眼光,面對自己,面對別人。只有當我不敢面對自己時,當我不能真誠時,我才會憂懼別人的眼光,尋求別人的評價與肯定。(1974.7.21. 綠島)(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