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南京!南京!


◎預告片

還記得04年獲得金馬獎的「可可西里」嗎?青年導演陸川用深刻真實的影像,壯闊嚴峻地講述了西藏高原上的環境保育故事。可可西里可說是他隨下鄉到新疆的父母,對中國西部回憶的浸潤延伸;這回,同樣身兼導演編劇,曾被「辛德勒名單」深深感動的他,將視角拉到南京大屠殺。

整部電影用黑白影像處理,高山崇嶺的蠻荒變成戰爭中破敗蕭瑟的南京城,墨黑嚴酷的深刻依舊。由於有足夠的財力來建構場面,戰爭過程的震撼度和「集結號」不相上下。雖是部劇情片,但考證了許多相關資料,在不違背基本的歷史架構下,故事十分煽情而沈重。

劇情主要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劉燁飾演的國民黨軍官陸劍雄,帶領著散兵游勇作最後抵抗,被俘後是各式各樣的屠戮場面:掛滿人頭的樹、放火燒死滿屋子的人、集體活埋、如骨牌般整片倒下的被掃射的俘虜士兵。這部份不加修飾的直接刻劃,沉默畫面安穩地轉換場地,但導演巧妙地安排了小豆子──一個小孩,他專門撿拾彈藥、背滿全身,不時給劉燁補充。裡面他們的互動就像父子一樣,沒有語言,眼神肢體卻盡是不屈與愛護的戲味,是殘酷中的一點溫暖,也為結尾留下伏筆。

第二部份則是拉貝與魏特琳保護下不斷被騷擾的難民區。戰爭中除了你死我活的武器暴力,最怵目驚心的就是對女人的強暴。同時導演不只著眼中國女人,還安排了一位日本妓女百合子,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不分國籍,都是國家暴力下的犧牲品。一百位女士被迫交出成為慰安婦,以肉體換取難民區中孩子們的安全與過冬需要的煤與食物,雖說三週後可以回去,之中不免也成為裝載屍體的板車上,堆疊著的裸體。

日本士兵角川曾就讀於教會學校,被百合子的溫柔所觸動。他代表著敏感良心的掙扎,看著與百合子相像的中國女人,還有一切日本兵的強暴作為,最終自殺於一片初春的花海邊坡。導演用他來解除對日本軍人的刻版印象,對比另一位殘忍的軍官,最終也在面對范偉的被槍決時,流露出一絲感慨,其中孕育了導演對人性的一點信心吧:不是無感,卻是心底的柔軟有沒有被碰觸,進而打開感知、產生移情,而信仰與愛所產生的質疑和惻隱,是荒漫中的一絲希望。

范偉飾演拉貝的秘書,一心只想好好保護家人的安全,甚且不得不選擇與日本人合作,成為漢奸。但勢力的不對等之上是沒有誠信可言的,他的孩子被扔出窗外、小姨子成為百位自願犧牲中被殺死的,最終他也選擇犧牲、保全了懷孕妻子的逃離(再度是希望的伏筆)。這也是此片讓人大量思索死亡之處,各式各樣的死亡,有慷慨、有悲憤、有驚弱,但恰是面對死亡的心態與選擇去成就一個人對自己的尊嚴和意義。

大屠殺的可怕,在於違反交戰原則:面對手無寸鐵、未武裝的百姓,甚且投降、傷病的士兵,一律格殺無論。而南京大屠殺更為沈重之處,還在於屠殺的手段與恐怖,所謂生比死艱難,就在於面對幾乎被摧毀殆盡的人性底下,還能依靠怎樣的殘存與本能之外過活吧。所以結尾嬉戲於花海的輕鬆,讓我想到一處不知在哪看過的字句,大意是:我的母親教會我欣賞小徑路上,花的美麗。她們嬌弱純粹的美,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全面的撫慰。

軍隊基於國家指揮,理應服從上級、執行任務,但任務完成之後的清算、草菅人命,那被無限擴大的、基於武器暴力的人的權威與失去規範的任意性,不得不讓人進一步想到制度與人,甚至是日本國民性這樣深層的問題。歷史不單單是一個事件片面而即時的愛恨,更該進一步追究形成過程底下的核心。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斷言並憤怒,當日本不能好好面對此一歷史議題、並且道歉,這個國民性的致命污點,勢必存在,甚至在合適的環境下依舊會繼續生長、開出腐敗。事實上,經歷過二戰、曾在中國求學的一代日本思想史學者們,包括竹內好、伊藤虎丸、丸山升、木山英雄等人,都頗關注日本這一處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缺陷」,並希望經由研究中國的文學歷史,來達到對比、反思的作用。

此外,最近還有兩部相關議題的電影: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拉貝日記。先前我也寫過對背景有較詳細介紹的[紀錄片] 南京(Nanking, 2007)。至於日本妓女在國家現代化中的悲慘處境,可參考「望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感

[轉。] 魔羯是12星座中名字最抽象的。

[LGBT] 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 1987)與近時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