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9的文章

路邊 (with You and I)

圖片
◎ sketch by Paul . 自捷運出站,上班人潮熙來攘往。 一名中年男子倒臥於和平東路邊的便利商店 旁邊擺著一小瓶米酒,身上蓋著一張報紙,動也不動。 經過的人們只是匆匆瞟上一眼 我經過、折回,對毫無起伏的身軀有點擔心 打了119。 警員要我先確認呼吸,還好有著微微溫暖鼻息 通報好地址,站在他身邊等。 之間無數的人經過,上班族、媽媽與小孩、妙齡女子、買報紙的老先生。 有兩位媽媽表示關心。 巡邏車經過,也因為旁邊有計程車擋住, 巡邏員警根本沒看到。 大約五分鐘,救護車和警察到了。 朝他們揮揮手、確認位置,簡單被詢問一下, 也就離開。 但願那男子只是醉酒於路邊,無大礙虛驚一場, 也幸好天氣不冷。 然而每個路過之人的冷漠注視, 實在令我覺得那些眼光像小針刺般難受…… 也聽過很多人因為熱心報案,莫名其妙被牽扯 我想無人喜歡麻煩事上身。 但很多時候只要小小行動,把關心付諸實現 也許報紙新聞上那些貌似不可思議的、視線所及的、意外的生命殞落 能減少一些。 都說「為善不欲人知」,我卻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掛懷, 不用裱字剪綵的刻意宣揚,確有必要營造一種真實入底的社會氛圍, 即便那並非是有著強執力的制度,卻也能是形塑、改變社會結構的一種抽象要素。 當我們都能感受他人的善意、也能見到這樣動作的存在與日常, 我相信在自利的基礎上,更能以利他來利己。 感謝如此開啟聖誕節的一天,也祝願大家歲末年終 平安好樂。 ◎ YoYo, You and I. 這是一位年輕的女歌者,寫給香港智行基金會的歌,獻給愛滋病人及受影響的兒童。We're all connected. Where have you gone to Do you know that I miss you What do I do now Where do I stand Why did you leave me I don't understand Will I be left behind, again and again Will you tell me what I'm up against tell me that my fate is in my hands can you convince me, that i have a chance We are connected by the ai

失語

圖片
走於山中。泥土地微微水濘,天色是不透明的暗沈,無雨。 菅芒花顫著纖長身姿,遮住平台下望的景色。 山中無語,卻最能承託焦躁, 妳打開每一個毛細孔,噴出黏滯的抑鬱不滿, 她們只是靜靜,每一片枝葉綠意未減,餘意婆娑。 山中之人皆少語,何妨一杖低吟且徐行 打開自己…… 只有他知道我們的秘密 越愛,越不怕□□。 ◎黃小楨, 繼續 ,收於「 花吃了那女孩 」,2008。 作詞:香菇(Vera Queen)、陳宏一 作曲:陳建騏 牽你的手 我們要一起 Oh my daer 一起向前 牽著你的手 飛離 要一起呼吸 用力的約定 吻著你的手心 甜甜的香氣 融化你的憂傷 愛上你的美麗 It's my fantasy 唱著愛你 我們繼續 Darling oh my baby 聽見了嗎 午後的風景 Oh my dear 包圍著你 牽著你的手 飛離 要一起呼吸 用力的約定 吻著你的任性 傻傻的美麗 吃掉你的回憶 吸取你的不開心 It's my fantasy 唱著愛你 我們繼續

透明的空氣 (ft. 德布西「月光」)

‧小說的世界是非透明的,無法理性分析;但學術工作、評論文章卻著重在解構、一個究竟,盡力明白。是一種衝突?相輔相成的互補?同時存在的參差面向。 ‧ 能清楚感受時間自身邊徐徐而過,卻似乎還不能說服自己,某種找不到發條、上緊的感覺;或者說 ,那樣邏輯性的緊張意識需要鋪陳於更穩固的生活中。有能力捏出那樣的形狀嗎? ‧沒有什麼是獨尊,也就沒有必須絕對壓制性的存在;不斷冒出的,並馳且相互挑戰。本能的人性與理性應該並存,有善良醜陋的本能,也有必要的節制,只是有無維持平衡,或更多是動態的起伏交錯,非線性向上或向下的。自然。 ‧因為感到有種摸不透的東西存在,所謂的解答必須曲折以進、犯過許多錯誤或讓更多真實浮現,甚至最終沒有答案。於是你感到著迷心安,既是欲想征服的 原始天性與慾望,也是一種趣味,可能也有探索過後帶點貢獻的暝漠意義。想參透或稍稍抓住一點飄忽變動,於是投入,想肯認身在其中、自己的位置。說服。 ‧同時把握真實與架空,在生活與在文字。 ◎ Debussy, Clair de lune, played by David Oistrakh.

村上春樹《1Q84》來了 & 一點想法 (ft. 文字流淚)

圖片
寫在前面的這些,和這本新書或報導不太有關連,純粹是報導裡提到大眾文學和純文學的定位,讓我想把最近一些素樸的感受稍作整理。 先前在聽也在觀察香港流行樂的發展,謝安琪和HOCC的成功,展示了迎合市場的外表裝扮不變,但內裡核心已然有了質變和進步。 ‧慣常的商業思維模式是:如何讓自己更受歡迎,把自己推銷出去、賺更多錢。 ‧現在的想法是:如何讓自己更受歡迎,同時在裡面說出自己想說的;即便自己想說的部分還不能太多,但慢慢累積到一定程度,也就能掌握更多自主權。 「自己想說的」這部分,當然也是我比較關心的某種社會改革或革命。 很多人在自我堅持,他們並非沒有取悅市場的能力,往往是一種格調的堅守。所謂「作自己想作的」也並非沒有對話,只是對話的對象是很多人還是少數人。 通常能引起很多人興趣的,除了能引起共鳴的普遍情感或經驗,也包括比較直白的敘事方法,甚至更近於一種「宣傳」或改造。就像中共革命一開始要藉助農民力量或面向工農階級,所必須考慮的一種政策和手段,當然,在市場經濟底下的成功就是引領潮流的流行。 (所謂智識階級的狡詐特權與強勢,除非有批判意識的培養存在和思考空間,否則難以稱之為教育。 又,自己在寫 blog 時,雖說個人任性的部分有著對公共空間顧慮的隱諱,但對於想提倡的比較公眾化的議題,會留意是否讓人易於閱讀接受,自己是否做好消化、轉化的動作,對語言使用的檢視。當然,有些議題或概念一旦深化到某種程度,肯定需要讀者作功課的。 幸好作為 blogger 相對自由獨立,也就不會因為市場或其他牽絆而有滯留原地、淺薄化的危險) 堅持自我並不意味比別人優越或特出,只是對少數的不放棄,不論是描寫對象或價值留存。多元性存在的可能。只是現在得面對商業一元化傾向的挑戰:於是得正面迎敵、以最樸素也辛苦的姿態;抑或借屍還魂、對意志可能消磨的鍛鍊,都是個人承受度的選擇和更多創意方法的可能。 當然,商業的基本厚實到一個程度,以樂觀的理念認為它會進步的話,那麼多元性也可能隨著教育或想法的正面進步,而慢慢有開展空間。雖然這跟民主一樣,在磨 合每個人的自由與顧及平等的權利中間,需要花很多時間。更何況可能得面對外在條件的干擾,譬如資源危機、經濟狀況變化的擠壓等等,歷來人類多是以暴力和戰 爭來解決尖銳化的衝突,互助和平總歸為烏托邦式的想望,但不能或不輕易能實踐並不代表毫無堅持的價值,

[影。] (500) Days of Summer

圖片
◎ 官網 用照片拼圖組成的海報,就像劇中跳躍的非線性敘事,"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This is a story about love." 以男主角 Tom 的眼光,回憶一段從認識到真正放手一個女孩── Summer ── 的五百天;從一廂情願的單向迷戀,慢慢往後拼出比較立體的瞭解和反省,只要經歷過(迷)戀愛的人都很有感覺吧,怵目驚心又傻得可愛、酸甜不傷胃。即便有愛情故事的 cliche、那慣常的盲目執著,但不斷跳離的敘事方式,和大量向經典愛情電影致敬的橋段挪用,以及 無處不在的英倫(搖滾)樂引用 ,我想, 這 部電影會是之前被熱烈轉貼的文青測驗之第101題吧(笑)在 Mysterious Skin 裡眼神憂鬱得讓人心碎的 Joseph Gordon-Levitt,為愛顛倒的樣子依舊迷人;至於可愛如洋娃娃的 Zooey Deschanel,也繼續瞪著大大的眼睛,稱職扮演帶著距離感、理性彷如拿著屠刀的夢幻女孩。 很棒的、解構愛情的小品電影,不管你/妳正沐浴在熱情的盛夏陽光中、遭逢從夏換季至秋的劇烈不適,抑或期待再次閃奪雙眼的耀目金秋,皆推薦一劑防疫強心。 也謝謝朋友們和這個週末,我想,離能說出口的誠實祝福,越來越近了……。

不合時宜(ft. 1976)

當機 :退出、空間留白、第二瓶伏特加冒出霜氣。雨之禁閉、潮之洗面、被憤怒兀鷹翻起碎沫的遠方之島不平靜。栽下根植於中心的莖幹,沈穩,肩膀繼續維持寬闊的樣子,即便行走於雨中有點瘦弱飄忽。遠方有人吹起口哨,這一切,僅為成就一顆音符般的豆芽菜吧?是的,妳溫柔尾音落下…… 專注於簡單的抵抗 : 要平衡得更好,關於獨處、理性的大量運轉和情感需要。壓力的來源與抒解並非忽略禁絕,卻是消化能力的培養與承受,節奏穩定拉長。空白、對話、體力耗解與尚未發現的香料,小宇宙和諧之必要,與 慣常所產生的力量 。貌似倔強的選擇動作,才是徹底心安,在你們的陪伴遠離之後。並非拒卻奧援的驕傲,而是必須面對孤獨/自由的 自己 。 ◎1976, 不合時宜 ,收於「不合時宜」,2009。 聽過一遍這張專輯,把之前「耳機裡的新浪潮」翻出來。有些節奏需要溫習消化,才能安然接受那新的往前的一步。一首十分溫柔的歌。至於這張專輯,依舊有些熟悉、有點陌生,就像1976慣常的樣子,溫暖而模糊,帶著不安分甚至略微囂張的電氣。擺動,歌頌……。 還有甚麼值得歌頌 妳正經八百推著眼鏡這樣說 天空的顏色 電視新聞 飛過城市的幻想英雄 可能他們都各自忙著 都若無其事停下手邊工作 有誰在哭著 有誰跌倒了 需要答案的人也許不只是我 不管他們懂或不懂 為何妳總是有些不合時宜 想要輕輕摟著妳 一起搖著鈴鼓 大聲啦啦啦 不管她們懂或不懂 看著妳我就笑得不合時宜 於是輕輕摟著妳 一起搖著鈴鼓 大聲啦啦啦 如果妳有一個答案 解決這些惱人問題 I am your no.1 fan, you know 如果沒有 I am still your no.1 fan, you know 轉載來自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影。] 陽陽

圖片
◎ 官網 張榕容在「渺渺」和「花吃了那女孩」裡表現都不錯,更何況這部戲裡導演抓取了許多演員各自擅長的元素或背景,融進劇情裡,譬如張榕容的中法混血兒身份、單親家庭的背景; 黃健瑋 的阿根廷探戈專長等等。 故事圍繞著張榕容飾演的陽陽,焦點擺在中法混血身份下的認同壓力和青春期的焦躁情事,交織而成的混亂叛逆,相比於兩位男配角,女孩們的情境複雜許多,這部分張表現得很好。張睿家的角色算很典型當兵前的大學男生,沒什麼細膩心思、直接而衝動,在台灣,當兵通常是男孩成為男人的分水嶺。另外,導演將黃的角色設定為同志,實在有點勉強,雖然刻意刻畫他細膩體貼的一面(也許藝人經紀身份上不了台面的苦處,也算隱喻著「非主流」的櫃子?)。黃是我個人偏愛的演員,亦正亦邪低調的熟男魅力,在「波麗士大人」裡表現亮眼,早前演出的舞台劇我也看過,他挑的戲都很不錯。 這部電影為人討論(抱怨?)最多的,就是很多逗馬式鏡頭,晃動得很厲害。使用這樣的手法,會打破電影本身自成一格世界的感覺,多一份真實,所以在被賦予特定意義的情境下使用,會增加臨場感,也會加強心理訊息的暗示與傳遞,譬如戲中陽陽轉學考的踉蹌,或當情節有種緊張、不好的預感時。只是大螢幕上,這種效果會加倍,導演們還是該考慮一下頻繁使用下觀者的舒適度。 作為一部青春記事,陽陽頗細膩地傳達出雙十年華女生越脆弱也越倔強的一面,那引人注目下的困境和隨之而來的優勢與缺點,讓我想起身邊有著類似姣好條件的女孩們,亮麗底下往往埋著不愉快而辛苦的遭遇。成長總有著煩惱,無人能逃。

[LGBT] 湖底的小王子(The Fish Child, 2009)(2nd)

阿根廷的女導演兼編劇 Lucía Puenzo 在 2007年曾以探討雌雄同體的性別議題 XXY (中 譯「我是女生,也是男生」)讓人印象深刻,整部片描述的是「迷惑」以及隨之而來的混亂,懼怕,於是傷害自己也傷害身邊的人。並不試圖要解決什麼,只是細膩地呈現一種狀態。 同樣以深邃如謎般的場景開頭,這次以一對女同志為主角,看似驚世駭俗、遊走禁忌邊緣的題材,讓我一直想到《百年孤寂》。影 片本身沒有過於大膽的場景,但兩位女主角一在身世際遇、一在為愛付出,劇情內容都被推到極致,我想一方面真實反應了阿根廷的社會現況,一方面在看似荒謬的反 差裡,會有更強烈而具震撼力的效果吧 。(插個題外話:之前在 youtube 上看過一些阿根廷出品的女同志電視電影作品,譬如也在 XXY 演出的 Carolina Peleritti,曾在 099 Central 這個劇集中和 Eugenia Tobal 是一對,而 Eugenia 本身也主演過女同志電影。可惜台灣要接受這方面訊息實在過於匱乏,只是好奇同樣使用西班牙語、又是南美大國,不曉得阿根廷有沒有受到西班牙同志婚姻合法化的風氣影響,在性別議題上較為開放? ) 此片的敘事時間來回穿梭,但不至於紊亂,加上頗為優美的運鏡,反而讓人覺得故事說來不過於生硬,特別適合兩個小女生的親密感,與帶點傳說故事的神秘和淡淡的悲劇色調。 Lala 的父親是位法官,出生中產階級的她,無憂無慮,除了愛狗之外,她的眼光始終停留在 Guayi 身上。Guayi 是家中女僕,再過兩星期就要21歲,她已經幫傭了七年。 兩 個人不同的階級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個性。Guayi 是個十分具有性吸引力的女孩,她年輕、身材姣好,和男人之間的曖昧與豐富的性經驗既是年輕的需求本能,也是孤身闖蕩社會的一種方式,正所謂美麗是女人最好 的武器;然而,性感魅力也會招致危險,這也是為何 Guayi 那麼早離家幫傭,也是她時常對 Lala 訴說的「漁孩」故事,那是她自身的悲慘遭遇:與作為演員的父親亂倫,生下孱弱的孩子,最後不得已將他沈落於家旁的湖中。 就劇情的描述來 看,Guayi 始終真愛 Lala。她們在大人──特別是男人──眼中,不過是天真的小女孩,即便 Lala 在晚餐中表現出明顯的佔有慾,她的法官父親也不以為意;但她們的愛認真、執著,Lala 的單純初戀、加上 Guayi 離家受

[LGBT] 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 1987)與近時雜感

圖片
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小說家 Edward Morgan Forster 的半自傳體小說 Maurice。生前,小說家 註記著 :"Publishable, but worth it?" 幸好此書於作者死後出版,並在 1987 年被改編成電影,由 James Wilby, Hugh Grant 和 Rupert Graves 三位氣質個性相異的男星演出,當年 Hugh Grant 還是 27 歲的小伙子呢。 此片 不論拍攝手法或優美的取景,贏得當年威尼斯影展的肯定,也算男同志電影的經典之一。 背景是1908年的英國,Clive 和 Maurice 相識於劍橋大學。他們相識相愛,但 Clive 一直無法跨越肉體界限,同時當時的英國同性戀尚未除罪化,社會的道德眼光與僵硬的階級制度,被「揭發」為同性戀者無異於在名聲與職業上,判處死刑,1900年甫過世的 王爾德 就是最佳例子。小說中比較細膩描繪 Clive 的轉變,在旅行希臘的途中,他決定返回符合一般期待模式的生活,當然,昔日同窗被揭發所招來的壓力,也幾乎令他崩潰。 但 Maurice 作為對比,他始終深愛 Clive,即便在 Clive 婚後兩人也維持朋友關係。他嘗試了精神科的催眠治療,卻始終無法放棄、也無能接受朋友給他那些返回「正常模式」的介紹。後來,Clive 家中的僕人 Scudder 令 Maurice 重新找回愛情、找回被拒卻的自信,但一開始的擔心懷疑被揭發、兩人階級上的差距,Fortster 在這裡細膩描繪了生活中的障礙。最後,Scudder 不顧一切接受了 Maurice 的提議,願意為愛情冒險一試。 這部長達 140 分鐘的影片,前半小時都在劍橋大學。其實 Maurice 嗜讀希臘古典作品,從裡面釋放對同性之間的愛戀,也和男性在權力和社會地位上長期固有的位置和同儕團體有關,這是男同志相比於女同志在發展上很不同的地方;所以看著優美的劍橋大學,心中也不禁浮現 V. Wolf 在 《自己的房間》中,被當成二等公民驅趕,那急急奔走、憤愾氣惱的樣子。 Forster 本人是著名的 Bloomsbury Group 一員,參加者還有 V. Woolf, John Maynard Keynes (經濟學家凱因斯;後來他和 Wolf 的妹妹結婚,妻子還為他的同性戀人畫家 Duncan 留了一間房)等各

你好嗎?

時序漸進入秋,傍晚後有涼意。距離上一次的文字,大病一場,追趕著工作進度,不知不覺九月天也行至中腹。 這兩天留了點時間空間悠閒,正好聽人說話。家人、朋友、視窗、聽筒、文字、耳語,每個人都有好些憂煩,來自年齡關卡的焦慮、情感裡不確定的反覆和人生中自我信念的質疑,脆弱寂寞,也只能擺放好慎重也舒服的姿態,在得到一些確切的答覆和滿足疲累的呵欠以後,稍稍寬心。 你好嗎?一句簡單問候,但願別回答太快,且讓記憶中的皮影從容掠過。 張懸結束了大陸巡演,一路也算波折不斷,近期內《城市畫報》會刊出精彩報導,而那精彩處正在於有那麼多不完滿:廣州首場停演和枝枝節節的人事。於是有很多感觸和反省,折射角度不免也拉大到一個人生階段能力的檢視,都是走下一步的燃料。(這一期的 謝安琪專訪 也頗精彩!有我的小小虛榮 :p) 披頭四的全系列十三張專輯出了精彩的 Remaster ,有 stereo 和 mono 兩版本,如果不是後者的復古偏好,聽著前者,那音樂讓人恍然於他們仍活在一個肩膀之間的距離,卻已是溫暖情懷不再的時代。 繼續「修行」、學習著如何「自由」,捉摸生活裡最恰當的姿態。總是太貪心,不夠專一細緻地處理問題、過於高估承受的能力,但緩慢裡仍奢冀更多根本理路的暢通,那是對自己的重要和誠實;在內心逐漸感到安穩的薄膜包覆下,繼續安身立命的路。記得張懸在 廣播 中說過,「 寧願好好自我放逐、放空、旅行,去產生為自己或別人做點什麼的念頭,也比提早進入規範卻開始累積虛無,而到中年產生危機好 」。 笑言自己 是 很反抗生活 階段論的、徹底的唯心(浪漫)主義者。我相信當意志穿透生活,既定階段也會被賦予新的樣貌感覺。唯有學著內化內心的透明澄靜,他人的生命意義與使命畢竟背 負於外、感染,但只有自己真正豁然開朗的覺醒決斷,才是真正的力量;縱然青春的自戀不時帶來短暫的矛盾,但冷靜與理性卻能穿透迷亂,留下那些能久遠長存的 輪廓,加深。 最近的樂壇真十分熱鬧,連許久不見的 香港 Swing 都復出了!也期待私心偏愛的牢騷系城市民謠 Finn 的專輯 ,當然,一樣有個性的 Easy 最近也在阿凱的幫忙下,出了 EP Move to San Francisco ,他在卡夫卡的發表演唱一整個十分悶騷認真,是個可愛大男孩。 來 聽聽蘇打綠的新專輯「夏。狂熱」,啟發自韋瓦第「四季」系列中的第二張,遠赴倫敦重金錄製,調性十分搖滾,有

風災第十五天(網頁工作╱個人心得小結)

焦慮只有靠行動才能化解疏導,即便行動自有它複雜的形貌與意義。現實/社會永遠不如想像中工整,只能在每個拉長的、瑣碎的、易於消磨耐性的時間細節裡,去想像與寬容,一步步改進。我們永遠無能知道自己幫忙種下的會萌出怎樣的芽,只能盡力而為、求諸己心罷了。 ◇ ◇ ◇ 批踢踢的救災團隊已於昨晚正式總辭,自此回歸資訊流通平台,除了原先物資團購收尾外,不再主動徵集人力物資。網頁版與 bbs 的臨時版,也暫定運行至九月初開學後,告一段落。 目前網頁版的定位也在轉移,雖仍有訊息更新,但急迫性降低許多;慢慢轉往紀錄鄉民活動的角色(新增 鄉民志工經驗分享 、 影像紀錄連結 和 英文介面 )。當初主要的動機是: 台灣太多兩個並行、互不瞭解的世界了。希望網頁版能減少 bbs 和 web 間的隔閡,與其不知道鄉民們的熱烈是什麼,何不共享資訊資源、也增進一份瞭解、相互支援,加強網路社群間的聯繫。 當然,留下紀錄可供檢討、以備不時之需,未來若有急災,不管物資動員或網頁宣傳的橋樑架設、訊息傳播,希望能更快速、減少失誤。 就像賈樟柯提過的,行動可以獨立、有個性、甚至邊緣皆無妨,但發聲位置得自己主動爭取、積極宣傳,嘗試成為主流裡的一支。 ◇ ◇ ◇ 個人主體性和組織的相互嵌入。以前這部份被傷害太深、以致畏懼,畢竟個體的磨合成長需要時間,但組織行動往往急迫。要學著尊重並相信個體性,管理者只要給點提示原則和方向,讓他們各自發展、摸索出自己的方法與下判斷的空間,長期來看反而更有效率、更具積極。 所謂「管理者」只是協調、釐清脈絡的協助者,各自的意見都是平等寶貴的、用以塞住更多漏洞,而協作的美好也在於各自個性、方法的優點與相互提醒,還有不同人的組合中,包容力量的產生。 ◇ ◇ ◇ 那天在推特上看到一句話:善心活動是一時的,社會改革才是長久的。批踢踢作為即時組織的行動力很強,但肯定 支撐不久、也不該長久。後續本來政府就應該做更積極協調、調派民間與官方資源的角色,資訊傳播僅有助減少焦慮,但第一線實際的安置、反饋、傾聽與更全面資 訊的整合匯報,才最實在。 我一直覺得,任何(民間)組織成型時都有蜜月期,但時間越長,人力、財務、理念等,定會出現問題耗損。 面對公部門這穩定的龐然大物,除了從外部反抗、督促前進外,內部可能的變革也需要嘗試。當然,民間組織可能不長久,但野草的生命力卻無庸置疑,或許那種熱 情熱力才更重要吧,源頭。

風災第七天

※ 8.11 莫拉克颱風PTT鄉民救災團實錄 (背景音樂:胡德夫,美麗島) 多 少年後,相對很多為了仕途,為了事業,為了利益,把那段旅程便當地放入「青春的天真歲月」的文物標本時,Richie精 銳的自白了他的觀見:「那是當時啟始的一個『becoming』的過程,整體的,又互為關聯;這個 becoming 迄今仍在進程中,只是人們因為現實的種種因素,不願也無心這樣去瞭解和承認它。」 ……在 organic 的社政議題氾濫無援的當下,Richie帶著一種安祥和自在看這個世界的來龍去脈,他說:There is nobody left to crown。返本歸真。路只有一條,就是那開放的。( 郭達年 ,〈A Becoming〉,收於 印刻 Woodstock 專題 ,2009. 8) 風災第七天,下午得空去大安公園跑了跑,連日來蜷屈在電腦前,腰酸背疼。 批踢踢的 Emergency 版公告:由於政府及民間單位已展開整合性的救災計畫,鄉民救災團將於近期內分區結束階段性任務。 先介紹一下 批踢踢 吧。 這是架設在台灣大學學術資源下的一個免費 BBS 系統,可用 KKman, PcMan 等軟體進入觀看。除了台大自身各個系所、社團的骨幹架構外,也擴及全省各地大專院校、地方、各式各樣的議題,幾乎想得到的話題都找得到版面,成為台灣最 大、最具代表性的 BBS,這幾天晚上站上人數同時約 14 萬人左右。也由於批踢踢成立的背景,所謂的鄉民大多是高等教育以上的使用者,包括各行各業的社會人士、年齡 15-35 歲之間 ,成為討論話題豐富、見解也犀利直接的特色。 我參與的 網頁組 , 一開始是 8/8 嚴重災情陸續在批踢踢上回報,站方於 8/9 開設 E 版應急。那天晚上,參加了第一批礦泉水團購,由家裡從事礦泉水載送服務的鄉民發起、經過討論在露天拍賣開設賣場,以小罐 24 瓶一箱 80 元的批發價,加上大桶 size,迅速募集,隔天就出了一車 1000 箱的礦泉水到高雄市政府、轉給屏東縣。後來,礦泉水是最早不缺的物資。鄉民行動力驚人,並仿照這個模式陸續採購各式各樣、各地回報急需的物資,直接裝車送達 ,「前三波合購團總共合購了超過80萬的物資及超過10000箱的礦泉水,光是漂白水就合購了3噸! 」。( 可參考工作團報告 ) 也是在 8/9 晚上,我在朋友版上看見一份物資採買的注意事項,本

莫拉克颱風物資捐助整理(批踢踢Emergency的網頁版)

※為避免流量又爆掉,Ptt Emergency的網頁版請改為這個網址跳轉,請大家告訴大家,謝謝! http://www.ptt.cc/emergency #taiwanfloods #Morakot (8/12, 12:25) 相信各位這幾天在電視新聞或媒體上,已看到不少這次風災的慘烈消息。高雄和屏東,一是我家鄉、一是我小時候身體孱弱寄養其 間的外婆家,雖然我都居住在城市,但三地門、瑪家鄉、甲仙、美濃等地,都是時常去遊玩、閒步的地方。自週五南部暴雨狂下,短短三天累積近二千公釐雨量,各 地路斷橋毀消息不斷傳來,受困民眾多達二萬人。「海角七號」裡阿嘉騎過、背後會閃著青冷工業區燈光的雙園大橋,斷了;今晚新聞裡,甲仙橋不但消失,據說屍 塊散佈、漂浮於河床兩岸,救災人員自泥濘中挖出皆是屍體;滾滾湍溪捲走知本金帥大飯店和許多民居,台東甚至有數十民戶被沖至太平洋裡,胡德夫老師的老家台 東嘉蘭村也近乎全毀。 夜半看東森新聞自風災以來,連續三天未收播的現場和各地民眾 call in 的求救尋人消息,一夜未眠,心底想像的畫面至為沈重、恐怖。然身處安康的我們,除了難過悲傷更應在不甘擾救災的前提下,有些力所能及的積極作為。 所以參與了物資、人力與捐款的資訊統籌 的網站 ,會和批踢踢為此次風災成立的 Emergency 版同步、隨時更新,也感謝今晚開始其他版友的協助,我們會盡量將各地回傳、回報的訊息,統整更新在上面,就算不是鄉民,也能即時掌握各項捐助訊息,方便大家出錢、出力、出物資,就近捐贈。也請各位將此網站用力轉寄出去。 今晚才從鄉民物資集聚的 自由廣場回來,這次透過批踢踢、twitter和plurk,民間物資救援的速度和效率,十分及時。但願南部豪雨稍歇,救災工作能更順利,生者亦能獲得妥適的照顧、喘口氣、撫平悲傷,當然,這需要你我的一份綿薄之力,天助自助者也。 謝謝大家!

莫拉克颱風物資捐助整理

Google文件版 (會持續更新) 莫拉克颱風過境重創南台灣,有許多受困或被迫撤離家園的同胞亟待幫助。儘管並非專業救災人員,無法在現場伸出援手;但安穩坐在家裡躲避風雨的我們,總是可 以略盡綿薄,扮演後援部隊,把實用的物資送到需要的人手上。以下資料主要摘自批踢踢實業坊Emergency板置底文,鳴謝原作者willyt君及板友 berniechen君、Capen君的整理。(by washingbear) 謝謝大家。本文版權沒有,歡迎以任何方式轉載。 物資捐贈請暫以:水/奶粉/乾糧/泡麵/電池/手電筒 救援物資集散地圖: http://tinyurl.com/nxbz9x 【適合的物資】 礦泉水 請務必以「清水」、「礦泉水」為原則,勿送有甜味飲料、或者是氣泡飲料(如可樂、沙士之類)。 乾糧 請務必以「低鹽分、低調味」的乾糧為主,例如一般超商買得到的口糧,或者是有一點鹹味的蘇打餅乾為主。不要購買零食類的東西,例如洋芋片(充氣包裝容易破損、佔空間且造成運送困擾)、夾心餅乾之類,尤其是夾心餅乾,裡面的奶油在災區的環境容易壞。 易開罐罐頭及熱量食品 低調味的麵包和巧克力,低調味的麵包主要是土司、波羅這種為主,現在市面上多數會放果醬、奶油、起司、肉鬆等等調味的麵包送到災區無法存放、會壞掉,大家想買麵包還是以土司類為主,比較好存放、也比較不容易腐敗。 純鹽巴 除了鹽巴之外,其他都不要(不要放糖味精啥的),鹽巴主要維持災民體內電解質,可以讓他們配著乾糧、土司或加在水裡面飲用。 藥品 簡單、災民容易使用的物品為主,例如消毒雙氧水、碘酒、OK繃、萬用繃帶等,至於比較複雜的藥品,就交給專業的民間救難團體去準備。 水會在72小時內退去,大家瘋狂訂購的物資會在這兩天內陸續抵達 後續需求的物資以:清潔用品 / 民生必需品為主 1.漂白水 2.菜瓜布 3.洗碗精 4.衛生紙 (少許的尿布和衛生棉) 災區衛生紙永遠不夠用! 藥劑噴灑會有萬能國軍去做,只是藥劑量要足夠!所以需要漂白水去調配。

[轉。] 謝安琪與張懸的訪談

多謝 Journalren 的推介,認識了香港女歌手 謝安琪 ,她的很多歌頗有意思和想法,雖是流行樂卻著重和社會的對話,底下附上訪談和歌曲兩首。 另外也推薦 張鐵志與張懸的深度訪談 ,底氣和謝的這篇訪談,頗能相應。 可惜檔期不合,不然兩位才女就能在廣州碰面了。 ◎囍帖街,黃偉文的詞。他和林夕(本名梁偉文),是香港寫詞著稱的「兩個偉文」。這首歌的詞曲搭配很美很溫柔,帶著古舊感傷的氛圍卻不淺膩,忽然覺得林夕、王菲又回來了(笑)堪稱香港年度金曲。 俗稱囍帖街的利東街,位於灣仔區,是香港的著名印刷品製作及門市集中地,以印刷喜帖著名。由於市建局強行收歸業權,惹來不少居民持續反對,最終仍 於07年 底 被政府清拆。而利東街、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的清拆事件,引來無數文化人的討論及政黨關注,整個社會都對香港保育問題開始反思,而黃偉文筆下的《囍帖街》, 亦令更多港人瞭解到在香港的歷史中曾有過這一條街。在叱咤頒獎禮中,黃偉文表明《囍帖街》其實不是一首情歌,而是一首勵志歌,象徵香港人的精神,在巧妙文 筆中,透過愛情故事傳遞保育信息。( 轉自wikipedia ) ◎祝英台。非常有女性意識,也是對當下兩性平權的反思。 謝安琪訪問全文 ◎載明報,2008年8月17日,鄧小樺訪問及撰文。 星 期日明報幾乎刊出了全文,真是感激。謝安琪當然有型,但她不是有型咁簡單;其實她答問題時並非立場和態度先行地大鑼大鼓,只是她慢慢說自己的考慮和分 析,都有理由,而且站在矛盾尖銳的交叉地帶,於是不會被擊倒。單看「討論」、「分析」這些字眼的使用之頻密,就顯示她所屬於的話語群。關於皇后、囍帖街及 減肥,那些話,真是她慢慢說出來的,我連引導都來不及。甚至,我是一路訪問,一路想,呢個係咪陳景輝黎架(都是雙魚座)。 (另外,原來江記和謝安琪是小學同學!他們一相見就好開心。掛住開心,就冇幫我影相……) 分析女子謝安琪 謝 安琪,2005年進入樂壇,至今共出五張大碟。出道時一度不以相貌示人,2006年因懷孕生子而暫別樂壇,2007年與張繼聰結婚,07年6月誕下兒子 張瞻。雙魚座。我說湯禎兆曾寫過一篇文章叫〈謝安琪憑態度站穩樂壇〉,她笑笑:「靠態度搵飯食,真詭異。」當歌手後每天要起碼用一小時化粧才能見人,滿懷 不願。喜歡看新聞和評論。怪癖包括:一、擦牙好大力、所有人都驚;二、一旦思考或很放鬆的時候,會用雙臂抱著自

虛空,一切□□的虛空。(with 李宗盛,「愛的代價」)

漫步在車水馬龍的週六傍晚,公車站牌邊百無聊賴地鬆散跺步。忽然明瞭體悟了某種對情緒的看法,那瞬間強烈的起伏跌宕,當下一念間的執著與毀棄。有些枷鎖卸脫了,回過頭看,不過是一粗糙無比甚至有點可笑的糾結線團。生活的美好與困難正孕於時間行進中 一分一秒 的鋪陳,不若小說或一支歌,很快凝聚著情緒的積散,更多是留白與靜默的陪伴。 即便人生有不同階段的追求與條件,但我總覺得一個人生命本質的質地與特性,會一直存在,或許歲月的風霜會磨瀝、風蝕一些外在表現出來的印象,但內在深層的 個性與關懷卻不易改變,由是迷失後會痛苦、確認開鑿後會更加純粹、生活不在其上會不安不滿。妄稱改變一個人,通常只是扭曲後犧牲的痛苦與不適,如非一步步 漸進式、隨順心性的化變,無能是真正的超脫。 於是我慢慢而認真的收,努力恢復著原則上的大方大氣與直面,也注意面對所愛所在乎的人,最基本而真誠的尊重,那無可置疑的、個體的存在中,所有的喜怒愛樂 與一切意欲。也學著放軟放柔肢體的步調,既然原則確定坦然、何妨多點輕鬆自在、少些顧忌的壓抑,也試著多充實雍容所來自的文化底蘊,那是一生最為人喜悅不 盡的功課。 多花時間面對自己、整理心緒,把心好好安定了,纔有利創作與行走於更多人事物之間。「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是既難且易的自我期待。表面上愈為孤獨無聞的事業,往往最是面對大眾的博愛。 而「虛空」二字究竟是虛是實、折射出來是蒼涼悲悽抑或了無憾恨的灑脫,最終定義都是自己給的、追求的、選擇的與消受的,但願我們都能好好務實為虛、悲喜不捨。 ※ 可惜後面被卡掉了,最後張艾嘉他們出場,一整個又溫暖起來: ) 這首歌果真飽經人世,唱起來就是不一樣阿 。李宗盛哽咽版「愛的代價」(2006台北小巨蛋) ,收於「 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 DVD , CD )。感謝 派大的推薦 。 愛的代價 作詞:李宗盛 作曲:李宗盛 編曲:李正帆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像朵永遠不調零的花 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 看世事無常 看滄桑變化 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代價 是永遠都難忘的啊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話 永在我心中雖然已沒有他 走吧 走吧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 走吧 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 走吧 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也許我偶爾還是會想他 偶爾難免會惦記著他 就當他是個老朋友啊 也讓我心疼也讓我牽掛 只是我心中不再

攝影詩人郭英聲(讀印刻 no. 66)

圖片
※郭英聲,旅途(法國,1987)。 平靜,應該來自大量的閱讀與同樣孤寂卻也執意追尋著什麼的,靈魂之間的對話。 不懼怕孤寂,只有在完整積澱下來的靜絕中移動,才能解離出自己的聲音。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種「心象」。 保持對生命與生活的焦慮感。善用灰色質地。 在詩、文學與一切關於美學的活動中,找尋自由存在的可能,用以對抗人造規制的平庸僵化。不安分,即便手鐐腳銬無得解,也要奮力敲打、砰砰作響,亂舞於一片荒漫之中。 有自由的靈魂,才有自由的時代。生命就像隻舟子,划過當下瀲灩的破碎,目的未知。

宣言 (with 《寂寞之井》)

圖片
重組 ◎鯨向海。收於《大雄》。 你和誰,又重組了星圖 但已不是最初 我隸屬的那個偶像團體 (如果分手是為了測試對方 確實愛你) 我也該去旅行才對 (掩飾此刻身份 需要外星生物的安慰) 太傷心了 恆星融化於胸前,隕石墜落口袋 我試圖修復這個主題 彷彿銀河系的焊接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決 意間斷、打亂一些生活習慣,好似這樣能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些許鮮感。也真是人事全非了。經過毀滅性的重熔重鑄,外表相同的容器,內裡液體已然更換。如果有 天我不告而別,回到隱密的夢境或自我放逐的旅途,請不要奇怪。接下來應該安穩安定的人生階段,於我卻是蕩與變的挑戰賽。因為不再恐慌懦弱,因為要盡力保護 抽著嫩芽的美麗秘密。 曾用力抓住所在乎與牽絆的,於是自由。從來回憶才是最確切的擁有。 讀完了《寂寞之井》。第一次遇到 如此燙貼生命的故事小說,被完全地安撫,也是被懂得的釋放。無人願意天生墮落,下降中的生命趨態時常滿懷罪惡感。而所謂的 低與高,正是與被嚮往的安全明亮的保護相對照。因為內心對傳統傳承的敬仰與平凡而受尊重的生活的渴望,才使得面對扭曲醜陋與備受指責的一切,令人難受。但 我仍相信悲劇宿命的解脫,只要我們都夠強壯而溫柔,有智慧。是的,需要找尋強壯而美麗的靈魂同伴,協與作戰,即便只是靜靜的存在。畢竟我們不可能隨時像斷 背山一般活在去除社會關係的審視/脈絡下,但我們可以誠實、坦率、勇敢,除去束縛自己的老舊複眼式枷鎖,重新變造這個理應由身處其中的子民所創造出來的文 明與社會,從身邊開疆拓土起。 雖然自我放逐披著悲劇性的外衣,在我眼裡卻有無以言喻的魔力。無論如何,保持清醒、努力受傷、能夠被愛,是我所鍾愛的不羈與淡定。不堪裡才能長出最純粹的信念與勇氣,得以身試法。 保持距離、保持冷靜,時時注意自己站在能夠觀看全景的崖壁之上,這是對生活也是對時代的自我要求。自溺或朦朧的偏執美感,逐漸袪除,「不遺忘也不想曾經」。 不時想起邱妙津端坐桌前,一字一筆慎重劃下的印記,厚實、深刻、凝然,是怎樣莊重的心情。不禁想著文字之於我與他人的意義。即便沉默且面孔模糊的讀者(們),都是對寫者具激勵性的存在。你們所擁有的彼此是瞭然的瞬間,而長長的人生往往只不過為片刻花火璀璨,蟄伏等待。 終於,不再需要為瀟灑的姿態,盡力琢磨。祝福你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怪

午後的自行車小遊

圖片
◎ 社子島 - Sunset 2 ,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lyshow . 傍晚五點,天色有點陰沉,氣象預報說今天不會下雨,但心底一點也不擔心,溫度太高,下下雨涼快涼快也好。 騎上自行車道,天色果真不明亮,但每次看著若隱若現越來越寬闊的河道,心情總是很好。車道邊是高約莫一公尺的土提,長長的綠草柔柔風動,陰暗的天色下竟有 點英格蘭荒原的味道,只是少了雜石、多了幾隻閒散的狗淘氣地奔跑玩耍,還有不少人玩著棒壘球。幾滴雨落下,添了舒適涼意。 從公館騎到大稻埕要 40 分鐘,通常我會停下來喝口水、擦擦身子,這裡照例是眾多相機一字排開對準著碼頭落日。繼續騎,往右邊會到關渡,今天選擇了左邊的社子島。 河面越來越寬闊,沿岸溼地也越來越美,一整片連綿的水生樹叢和不時落下兜著細腳覓食的白色水鳥。其實前面一點的車道邊有野雁觀賞處,不時那些帶著褐色斑點 的結實翅膀會從頭上飛過。騎了半小時後停下來,橘黃色的日頭已在 45 度角,灰雲白雲層層疊疊地籠罩在遠方盆地邊緣的幾座小山上。一片開闊感覺真好,彷如一個人解脫過於繁瑣的束縛,從處處遮蔽視線的水泥方塊中掙脫出來,盡現 無所遮攔的豐富層次。這兒會是練習廣角鏡頭的好地方吧。 騎車是件舒坦的事,可以把很多煩擾暫時丟在後邊、舒展眉宇,嘴角會輕輕上揚。會車時,也喜歡觀察騎士們的表情,當然笑意居多,雖然過於興奮的孩子們時常是車道上可愛的小炸彈。 回程從大稻埕口出來,沿著馬路直騎,經過那些老舊卻風味十足的迪化街店舖,在天主堂對面有家熱鬧的古早味小店,可以花 35 元買碗豆漿豆花或剉冰,補充點熱量,旁邊就是寧夏夜市。接著進入有點可怕的市區交通,騎到熟悉的永康街附近,在麗水街上的「越南小吃店」嗤了碗涼拌米線, 這家小店空間不過一、兩坪,但口味不辣、酸度適中,非常適合溽暑,坐在馬路邊照樣吃得津津有味,也好看車。 對了,說說今天陪伴的音樂吧: 聲音碎片「把光芒撒向更開闊的地方」 ,這張專輯保有中國搖滾特殊的虛無氣味,加上散文詩般的歌詞,算是他們成軍以來的代表 作;Moby "Wait for Me",帶動 90 年代電音風潮的小天王這次回歸簡單的創作本質,整張專輯在紐約自宅製作、錄音,曲風也柔碎許多,使用了大量的弦樂,適合派對結束,躺在地板上享受曲終人散 後的況味;還有 MicroMu 提供的 免費下載 現場:痛苦的

[詩。] 齊聚在此用餐 & 那人 by 鯨向海

◎ 轉自 http://www.wretch.cc/blog/EYEtoEYE/ July 7, 2009 齊聚在此用餐 假日的午宴 各取所需 我凝視鄰桌男孩的靈魂 宛若一個深淵 餐巾遙遠的那一角 有人說著笑話 說到我的夢時我哭了 沒事沒事,只是 生活不知覺 變成碎裂的,礁石奇多的海岸 未來與過去一箱箱 漂流在海面…… 而今得以齊聚在此用餐 盡興看彼此 從容地舔食十根手指 這一刻,不論惡漢還是王后 所有的蝴蝶和蟑螂啊 都將同感飽足 誰知道百年後,我們會在 哪條魚的肚腹裡相遇呢 吃吧吃吧,一輩子 能為彼此服下多少快樂 嘔出多少憂傷? June 17, 2009 那人 照片裡的那人 我就這麼靜靜看你 看你不睜眼 看你永遠不睜眼 卻看透了我 這裡的海浪你都聆聽過了 這裡的天空你都飛過了 然而真正愛了你的那人 是否可能比我 更喜歡你呢 如果有時我重又致電給你 同命的那人啊 並非為了找回昔日 一方草地,一首歌的名字 一片初遇時的刺青…… 只是突然覺得自己 又堪用了 所以,捷運上的那人,書頁間的那人 電視裡的,夢中的那人 是你正對著 鑿開了我的顱頂 任憑落花下雨 誰說流星飛碟必須抵擋 反正下一站 我們永遠不再相見了

你找到手中的香蕉了嗎?(記「猴子飛行員」)

圖片
◎ Tony和楊聲錚。 originally uploaded by 粉紅閃電老頭 . 「即便我不如你的期待,至少我還有夢。」 「有夢才不會害怕受傷。」──猴子飛行員 都說 velvet underground 當年的現場,開啟無數青年的樂團之路。我想,今晚我也遇到二十幾年來最讓靈魂衝動的演出,可以死而無憾的精彩程度。 昨晚 the wall 有三個團,分別是 紛紛樂團 、 HiJack和壓軸的猴子飛行員。紛紛有雙主唱:趙之璧、元若藍;貝斯手雞毛(失控、Algae)和陳楷(餅乾怪獸)、小黃(搖搖椅)、楊元傑(餅乾怪 獸)。BiBi一貫的熱血奔放,很佩服她從廢五金一路以來在台上的直率、投入、熱情不變,那種在歲月中依舊保持熱力的單純,難能可貴,而且她也不吝和年輕 的朋友們分享,一起前進。看她在舞台上盡情地甩頭髮、歌唱,搭配上一往直前的搖滾熱音,爽! HiJack是個年輕團,有著用力得很漂亮的厲害鼓手,但整體還需要深化一點。 至於壓軸的猴子飛行員,中場休息時有看到 Tony 在外面練吉他,戴著帽子、短褲、素面T-shirt,像個平凡路人一樣。覺得他好眼熟,以為是 Dino,查了資料才發現是草莓救星、和阿吱照片裡出現過的身影。這個熟男團體裡每個人都有豐富的經歷,各自組過不少團,歷盡滄桑,現在應該是他們技巧最 成熟、又對理想堅持最清楚的階段,一上台,他們的音樂真地讓人「共鳴」,你不是在聽音樂,而是整個合而為一、把靈魂交出去。歌詞裡多是對夢想和搖滾的堅 持、喜愛,Tony 的歌唱穿透力和駕馭力很讚(和草莓救星的風格完全不同),楊聲錚(前刺客)的電吉他沒話說,單薄的身軀盡是能量;阿耀則是外表很冷靜,但冷靜底下是極為專 注精彩的專業。他們厚實的技巧與沈醉其中(當然,也可能因為今晚都是熟朋友!),把復古搖滾織成一道厚實而有彈性的音牆,在裡面,我得到感動的鼓舞、解 脫,也聽到最寶貴初衷所帶來的撼動與力量……。 半醉半沈浸其中的迷濛清醒裡,邊騎車邊哭著,在雨後的午夜。最近是個人生轉折,好多珍貴的朋友們和場景鼓勵並揭示我,一路堅持的美好與最開始的純粹,那些散落一地黯淡的或閃亮的生活瑣碎,歷歷在目卻似乎不重要了。 謝謝你們,讓我見到聽到最美的搖滾精神,和未來所該堅持的不貪心。 ◎猴子飛行員的試聽( 官網 ; Street Voice ) ◎猴子飛行員的成員: 王湯尼 (TONY, 主

[LGBT] 永久居留

◎電影預告(有訪談的 九分鐘版 ) 難得會寫仍在首映的電影(笑)之前有香港網友向我推薦過此片,沒想到台灣引進了,遂趕快奔赴戲院。看過 雲翔導演 的「無野之城」,印象不壞,而這一部導演預定拍攝的「死亡、藝術、愛情」三部曲中的「死亡」主題,比起「無野之城」,成熟很多。請來邱禮濤(導過「人肉叉燒包」、「我不賣身,我賣子宮」和「等候董建華發落」等精彩社會題材)擔綱攝影,照例把男體拍得極美,更別說兩位男主角喜歡打拳、游泳,所擁有完美的身材曲線了。 其實本片根本沒有(╱極為含蓄的)性愛場面,在台灣被列為限制級,只因為大量裸體罷了。想到丹麥名模 Freja 為 Political Fashion 拍過的 短片 ,裸體如果當作一種物理性的自然存在、不帶過多異色眼光,如同藝術時常為美好而描繪保有,何需大驚小怪?底下劇情介紹也很明白,這是一個男同志愛上直男的故事,雖然他們「能做到很多比其他情侶更親密的事,但情侶之間必定會做的事他們卻做不到」,所以雲海是處於情深、欲望卻無法得到滿足的狀態,雖說情終究大於欲,讓他一直無法放開視為此生至愛的林風。 另外,電影所呈現男性之間的遊戲打鬧,又帶著競爭、進步的愛情關係,很有意思;也想到男同志伴侶間多有彼此相愛、卻也無妨性關係的開放,很多時候,欲望更像是一種嘗試和生物性的滿足,浮濫當然不好,但過於嚴格的約束、禁制,也可能造成扭曲,雖說情、慾之間的把持和界線,又是另一道值得大書特書的難題。最終,還是讓人能自由選擇、體驗所追求的、能承受的,是最好的吧。 整部片也貫串著雲海對生死的疑問與恐懼,特別喜歡 Josh 和雲海在死海邊的談話,Josh 對祖母死去和林風離去後曾想自殺的雲海說,他為失去那些愛他的和他愛的而痛苦,但只要愛過了、明白真愛的滋味,就沒有所謂失去而會一直擁有。如果這樣的人生,他要放棄的話,也沒什麼可惜的。片末漂浮於死海之上的棺材海,很美。 此片是導演的半自傳,也算呼應劇中「人生比電影精彩」這句話,真實卻也美的讓人特別有感覺,導演對未來的想像也很可愛 :P ◎ 麥若愚的評介 。 劇情介紹 ( 官網 ) 愛上一個註定不能愛你的男人,你願意耗用多少青春和氣力,去接受那些甜蜜與折磨,換一個很可能令你心碎的結果? 當一個同男與一名異男,發展出一段比情侶更親密的關係,他們最貼近的距離又是多近? 如果連相愛都不能夠,這世界還有什麼理由讓你繼續居留? 以色列、

重啟歪酷

由於大陸的朋友連過來不方便,所以 重啟 Ycool ,這邊的東西會慢慢塞過去。兩邊更新照例同步,各位請隨意 : )

[轉。] 魔羯是12星座中名字最抽象的。

雖然班雅明在〈經驗與貧乏〉中批評過星象學作為一種現代理性蒼白的悲哀,偶爾還是喜歡隨意看看這些貌似精準、實則模糊的文字。當然,每日運勢之類非我所好,而是描述人的狀態性格。有時會點出盲點,大概也反映出自己對人際關係的好奇與笨拙的焦慮感吧(笑) ◆◆◆ 轉自這裡 魔羯是12星座中名字最抽象的。 「魔」這個字的解釋是關乎一種神秘詭異、強大兇猛的邪惡力量;羯的解釋是:公羊,特指被閹割過的。不管怎樣好鬥的動物,被閹割過也是溫馴的,而這種溫馴表現得又是那麼充滿壓抑。      摩羯座是一個由極端混合而成的矛盾體,從來不曾有哪一個星座還曾像他們一樣痛苦的在成為一個好人還是壞人的思慮中那麼頻繁而且痛苦的掙扎。魔羯沒有中間態,終其一生忍受內心各種相互矛盾的極端之間的衝突,無法清楚、絕對的表達自己是他們的宿命。注定感受誤解、孤獨、搖擺和困惑。很少有魔羯能擺脫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掙扎。   可是如果魔羯在歷經世事後而最終能蛻變為真正的神或魔,百年難遇,一旦遇到除了誠服別無選擇。他們有很好的悟性,甚至可以汲取十二星座各大優勢為己用。但魔羯的強大永遠不會是一種霸氣。      如果有一隻魔羯指出你的缺點那一定是友善的。   大多數情況下,你看到的只是個傻乎乎的魔羯,對你的問題愣愣的,有著各種胡言亂語。   魔羯真是一個十分敏感的星座,他能夠通過一件小事看透一個人,也十分瞭解什麼是好的,什麼是適合社會的,同時,魔羯又是一個極其愛自我懷疑的星座,他清楚自己的陰暗氣質,所以往往不敢完全肯定自己的分析。所以,魔羯其實很容易上當受騙,也很容易受傷害。可是,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天生的敏感,也很容易察覺到自己被騙了,這時他們極端的性格再次發揮作用:當他們看到別人表現出好的一面時,對別人的信任是絕對的,不參雜的;而當他們發現,即使是一件為不足道的小事上的欺騙,他們就絕不會再信任了。   很少有人和別人交往是從絕對的信任開始,魔羯是。      和魔羯接觸過的人都會認為他們脾氣很好,好的似乎發傻。其實他們並不是脾氣好,只是他們很會裝,他們瞭解身邊的朋友的性格,所以他們在包容對方,就算你做了什麼過分的事,他們也早就想考慮好如果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做。   最明顯一點,你們可以去看看身邊魔羯的朋友,無論你怎麼做什麼,魔羯都不會很驚訝的,其實他們已經知道你為什麼會這樣了。      魔羯的人都很沒有安全感,他們喜歡在

[力薦][LGBT] 公視人生劇展-艾草

◎艾草,第一集。( 完整播放清單 ) 不愧是有長期紮實幕後經驗的導演,把這部描述家庭關係、同志、未婚生子等題材的影片,處理得極好。 兩位男主角莫子儀和唐振剛的火花超強,精彩帶出將屆而立之年、同志時常得面對的結婚壓力。潘麗麗飾演的母親,不時去參觀適合三代同堂居住的新房,悄悄透露出說不出口的渴望。至於她的母親──經營小雜貨店、顯得過份節儉的阿嬤,真是捱過苦日子、台灣老一輩的代表,讓人直覺想起家裡的長輩,雖然口舌之毒就像「逆女」裡面的丁媽媽,十分強烈的控制與佔有慾。 三代之間的叛逆與面對方式,也展示著某種進步、寬容與人生智慧。家庭與家族間的人際網絡是社會延伸的基礎,而「面子」正是華人社會中人際關係的具象表徵。不論是早期本省外省的通婚、同志出櫃或未婚生子,甚或一切違反當下常規常態的事件,都會遭遇異樣眼光與接受的磨合,只是家庭裡通常有比較多的愛來包容;往往家族成員也必須概括接受、協同作戰。 而導演想說的是:呈現不同、誠實面對,也沒那麼困難,就像旅人的移動在不同風景與人群中穿梭,不斷找尋另一種觀點和可能一樣,最終,(母)愛的強韌和勇氣生出面對的方式與姿態。問題所興起的風浪都會過去、生活回復常軌,如果我們都有足夠的智慧和愛,家人間是沒有不可原諒與直面的挑戰吧。 非常平實動人的作品,極力大推! 官網介紹 監製 / 製作人:吳瑞艷 導演:姜秀瓊 編劇:曾玉潔 主要演員: 艾草 /潘麗麗 飾 楊乖 (阿嬤)/李高阿女 飾 宋伶 (女兒)/周姮吟 飾 宋海 (兒子)/莫子儀 飾 小凡 /唐振剛 飾 台灣從單一族群幾十年間轉變為多種族的國際社會化,上一代傳統的價值觀和下一代極度個人主義的對立,對多數的家庭來說都在承受著這個世代的價值衝突。艾草這一代的母親是最大的轉折點。面臨選擇與接受的當下,開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是否每個母親甚且每個人都面臨到自己人生的限制? 要如何勇敢的迎戰呢? 吳艾草58歲,生長於保守排外的閩南村落,年輕時為了跟大她二十歲的外省籍老師談戀愛,不顧她單親母親的反對,嫁去台北。38歲時丈夫過逝,獨立撫養一女一兒長大。好不容易把孩子拉大了,艱苦的日子過去了,退休後享享清福,每天練練八段錦,讀讀英文。每隔些日子去照顧照顧鄉下唯利是圖的母親楊乖。 楊乖78歲,35歲時丈夫癌症死亡。在北海岸的村落開雜貨店,人生以賺錢和存錢為目的。三個兒子都在大陸經商,雇用一外籍勞工照顧她,

[LGBT] 張芸京跟李寧上沈春華Life show

這一集真適合闔家觀賞,有些東西含蓄裡自有明白。 也把李寧比賽時唱的「寶貝」給挖出來,是珊妮女王的指定曲目呢,她也哼了幾句。雖然李寧很年輕、感情表達也比較緊繃,但音樂或許是她曲折成長的一道出口吧,不論感情職業。希望她能繼續加油。 很多時候,作品給出去,永遠不知道漣漪會有多大,即便它在創作者眼中是簡單、不夠成熟的。 謝謝裝閒同學的這首階段代表作,也謝謝安柏的上傳 : )

[影。] 南京!南京!

◎預告片 還記得04年獲得金馬獎的 「可可西里」 嗎?青年導演 陸川 用深刻真實的影像,壯闊嚴峻地講述了西藏高原上的環境保育故事。可可西里可說是他隨下鄉到新疆的父母,對中國西部回憶的浸潤延伸;這回,同樣身兼導演編劇,曾被「辛德勒名單」深深感動的他,將視角拉到南京大屠殺。 整部電影用黑白影像處理,高山崇嶺的蠻荒變成戰爭中破敗蕭瑟的南京城,墨黑嚴酷的深刻依舊。由於有足夠的財力來建構場面,戰爭過程的震撼度和「集結號」不相上下。雖是部劇情片,但考證了許多相關資料,在不違背基本的歷史架構下,故事十分煽情而沈重。 劇情主要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劉燁飾演的國民黨軍官陸劍雄,帶領著散兵游勇作最後抵抗,被俘後是各式各樣的屠戮場面:掛滿人頭的樹、放火燒死滿屋子的人、集體活埋、如骨牌般整片倒下的被掃射的俘虜士兵。這部份不加修飾的直接刻劃,沉默畫面安穩地轉換場地,但導演巧妙地安排了小豆子──一個小孩,他專門撿拾彈藥、背滿全身,不時給劉燁補充。裡面他們的互動就像父子一樣,沒有語言,眼神肢體卻盡是不屈與愛護的戲味,是殘酷中的一點溫暖,也為結尾留下伏筆。 第二部份則是拉貝與魏特琳保護下不斷被騷擾的難民區。戰爭中除了你死我活的武器暴力,最怵目驚心的就是對女人的強暴。同時導演不只著眼中國女人,還安排了一位日本妓女百合子,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不分國籍,都是國家暴力下的犧牲品。一百位女士被迫交出成為慰安婦,以肉體換取難民區中孩子們的安全與過冬需要的煤與食物,雖說三週後可以回去,之中不免也成為裝載屍體的板車上,堆疊著的裸體。 日本士兵角川曾就讀於教會學校,被百合子的溫柔所觸動。他代表著敏感良心的掙扎,看著與百合子相像的中國女人,還有一切日本兵的強暴作為,最終自殺於一片初春的花海邊坡。導演用他來解除對日本軍人的刻版印象,對比另一位殘忍的軍官,最終也在面對范偉的被槍決時,流露出一絲感慨,其中孕育了導演對人性的一點信心吧:不是無感,卻是心底的柔軟有沒有被碰觸,進而打開感知、產生移情,而信仰與愛所產生的質疑和惻隱,是荒漫中的一絲希望。 范偉飾演拉貝的秘書,一心只想好好保護家人的安全,甚且不得不選擇與日本人合作,成為漢奸。但勢力的不對等之上是沒有誠信可言的,他的孩子被扔出窗外、小姨子成為百位自願犧牲中被殺死的,最終他也選擇犧牲、保全了懷孕妻子的逃離(再度是希望的伏筆)。這也是此片讓人大量思索死亡之處,各式各樣的死亡,

[LGBT] Angels in America (HBO, 2003) & The Line of Beauty (BBC, 2006)

◎ 官方預告。 很久前看了 Angels in America ,網路上中文資料不多,但遲遲無法動筆。這部忠實改編自 Tony Kushner 在92年獲得 Pulitzer Prize 的舞台劇 "Angels in America: 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長達 7 小時的迷你電視影集,用一篇長論文甚至一本書來分析都不為過。但願這些文字能增加各位到百事達或亞藝影音的動力(笑) 角色與劇情大綱 (改寫自 wikipedia ) Al Pacino 飾 Roy Cohn Meryl Streep 飾 Hannah Pitt, Ethel Rosenberg 與Continental Principality Mary-Louise Parker 飾 Harper Pitt Patrick Wilson 飾 Joe Pitt Justin Kirk 飾 Prior Walter Ben Shenkman 飾 Louis Ironson Jeffrey Wright 飾 Belize 與 Mr. Lies Emma Thompson 飾 護士,流浪婦女與美國天使 第一部分為「千禧年降臨」(Millenium Approaches),第二部分為「重建」(Perestroika),每一小時為一章,對應戲劇中某一兩幕。 故事發生於 80 年代中期的紐約, Louis 是一名有著反社會傾向、好辯論的猶太人,與同性愛人 Prior 住在一起。Prior 後來發現自己患有 AIDS,當時對此病知之甚少,Louis 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與恐懼,便拋棄對方、搬了出去。同時城市另一方名為 Joe Pitt 的共和黨律師,也是一位摩門教徒,正在盡力壓制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臭名昭著的麥卡錫主義者 Roy Cohn 為他提供了一份十分有前途的工作, Joe 並未立刻接受,因為他擔心服用鎮定劑上癮的妻子 Harper。 隨劇情發展,Prior 在病中發現經常有鬼魂和天使來拜訪他,還被這些人稱為先知;Joe 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性取向的矛盾中痛苦掙扎;Louis 因為拋棄了愛人,時刻受到良心折磨。Joe 的媽媽 Hannah 得知兒子是同性戀後來到紐約,在教會工作、也照顧兒媳。Roy 本人也是一位同志,因為AIDS 住進醫院,負責護理他

[LGBT] Cold Case, A Time to Hate (107) & Best Friends (222)

圖片
◎劇照。死於後巷的 Daniel。 第一次看美劇看到落淚。 先介紹一下這個影集, Cold Case 從2003年開播,內容主要是費城的重案組女探員 Lily 專門調查未完結或有疑點的兇殺舊案。比起 CSI 或 Bones 大量精緻寫實的犯罪現場,這部戲由於多是陳年舊事,焦點會擺在人物的心理攻防與抽絲剝繭上,時常穿插過往情境,所以復古場景和饒有寓意的老歌配樂成為特色,步調也相對較柔軟,時常營造出動人氛圍。 A Time to Hate 是第一季第 7 集,對男同志的憎惡犯罪(hate crime)。大致劇情是在 gay bar 後巷被殺害的男同志 Daniel 的母親,由於心臟病不久人世,想了卻心願,請 Lily 重新調查這件 1964 年的案子。場景重現了當年男同志唯一社交去處的 gay bar,與對同志嚴重歧視禁錮的社會風氣:酒吧不盡然愛護同志,基於懼怕被出櫃的心理而有敲詐勒索;警察的騷擾與保護費要脅;用潑撒中國菜(種族歧視的等同隱喻)來羞辱同志、最終犯下殺人罪行的恐同鄰居們。 一片灰白裡當然也有讓人動容的場景:Daniel 當年的女友,成為婦產科醫生的她,即便心碎依舊指出這個世界對 Daniel 的殘酷;母親與他的男友 Hank 見面時,她充滿愛與溫柔的懊悔與接受;看著 Hank 身為一個法律系學生,懼怕事業被摧毀而隱瞞數十年的壓抑小心和藏不住的細膩特質;以及他回憶當年 Daniel 的勇敢與責任,雖然最後也是因為他的反抗才遭遇不測。60年代肅殺的氣氛對照現在,不禁讓人感慨也珍惜,整體環境的確開放許多,但潛在的憎恨與歧視並未止息(譬如裡面有場男探員對前來指証的變裝皇后的問答,不解他為何如此招搖而招來毆打,說穿了就是個人自由表述的權利)。 第二季的 22 集 Best Friends 則講述 30 年代的女同志故事,一位與兜售私酒的哥哥相依為命的白人女孩 Rose,愛上個性率直又浪漫的黑人女詩人 Ducette。這個故事裡身邊親近的男性(男友、哥哥)暴力讓人怵目驚心,對比優美深刻的情詩,就像把相遇背景置放在當年的地下藍調酒吧一樣,Billie Holidays 的歌聲很美,但喑啞的滄桑感卻來自貧困顛沛的不幸生活,所以故事裡特別呈現 Rose 遇到 Ducette 的被解放感,是滯悶生活中一道救贖的光束。相關情詩和線上視頻請見 Orange 的整理 ,Billie

坦白

反覆著,後悔對妳坦白。 從此回不去 即便坦然為勇氣劃下一筆功績。 無法釋懷於妳的不坦白。 體貼地隱瞞是種實際耗逸 簡單明白即便衝擊當下 安於釋然。 心內敏感註定一切在我面前都是坦白 關係名稱也不過是種本質表白 強辯。謊言褪去。 才明白肢體上的距離 是種自我懼怕的機制保護 道地不虛深深隱埋的脆弱 彷如臨別時的再見擁抱,淚於眶, 堅強假面幾乎瞬間崩毀。害怕輸誠後的予取予求 只能快速轉身離去,一個人默守回家的背影。 不再給任何人刺穿護膜的主動與被動、經意與不經意 內嵌風化後都是人生歲月輕輕淡淡的防線底線警戒線。 坦然直白不夠,至少能繼續生活。 畢竟不過是場獨白,你與我。 ◎張懸,關於我愛你,收於「城市」,2009。 關於我愛你 詞 /曲:焦安溥 編曲:Algae 你眷戀的 都已離去 你問過自己無數次、想放棄的 眼前全在這裡 超脫和追求時常是混在一起 你擁抱的 並不總是也擁抱你 而我想說的; 誰也不可惜 去揮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 我所有的何妨 何必 何其榮幸 在必須發現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至少你可以說 我懂 活著的最寂寞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 都是人生 當你不遺忘也不想曾經 我愛你 你眷戀的 都已離去 你問過自己無數次、想放棄的 眼前全在這裡 超脫和追求時常是混在一起 你擁抱的 並不總是也擁抱你 而我想說的; 誰也不可惜 去揮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 我所有的何妨 何必 何其榮幸 在必須發現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至少你可以說 我懂 活著的最寂寞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 都是人生 當你不遺忘也不想曾經 我愛你 在必須感覺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你做的 讓你可以說 是的 我有見過我的夢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因為你擔心的是你自已 我愛你

[碎。] 毀壞

a bigger splash 裡最震撼我的一幕 是 DH 拿刀割毀不滿意的畫作 在一片平穩高雅安靜的氛圍裡 一個簡單割破畫布的動作 一連串突兀斷裂的展開 (而情緒化的結果所牽動出的景觀未必不好) 會想到這動作之於人生的必要性。 就像每次狠狠大醉後必然的嘔吐 我想我的性格裡有種和諧溫和 讓這樣的突兀不太表現出來 也許是被壓抑了 不願意正面地直率 雖然不嘔吐的話 整個人會隨經孿的胃而不對勁 大吐一場之後依然是不太舒服的頭痛虛弱 宿醉需要時間緩解回到正常軌道 而人生中也有很多這種當下豪氣的興起 最後還是得把嘔吐物拿去丟掉的階段吧。

池畔戀人的畫像 (A Bigger Splash, 1974)

圖片
◎片段。 光點熱鬧的 國民影展 又開始了,這部戲多虧大作家的邀請。相關 報導 很聳動,稱之為充滿男體與直接性愛場面而遭禁三十年的紀錄片。 但實際沒這麼肉慾,或者說,導演的畫面構圖與表述方式──幾乎是劇情片式的拍攝手法,讓整部片很 David Hockney ,充滿 普普藝術(pop art) 的某種特質:很藝術性的節制美感。當然,放在當年的時空背景,有點過於誠實而挑戰衛道者的底線了。 整部片環繞著 Hockney 身邊重要的友人及他所創作的對象,透過交談、創作過程、細節設計、近身跟拍、自然的裸體呈現等等,表現出人際之間隱微深層的佔有與嫉妒張力。欲望存在,卻像作為片名的 Hockney 名作"A Bigger Splash",更是一種符號式的、被相機定格的、再省思簡化卻未稍減焦慮而創造出的畫作般,自然呈現卻不猥褻過度,反而時常有種延長的隱喻反射,我覺得這點幾乎比我看過以情色為重點探討的電影,處理得更直接卻也效果深邃,觀者不會受到太多聳動的負擔或震撼,卻能深沈感受到那些情感。 之前對這位英國畫家一無所知,才知他是二十世紀普普藝術的一位重要影響者。其中描述他的池畔畫作系列,也等於一窺七零年代英國藝術圈的男同志風景。是部很唯美的電影。 節目手冊裡提到導演 Jack Hazan 也曾拍過 The Clash 的紀錄片 "The Rude Boy",希望哪天能看得到。他是位不多產、卻時有佳作的電影工作者。 ◎光點國民影展的 簡介 6/4之前還有很多場次,有興趣的人請勿錯過! ★1974 盧卡諾國際影展銀豹獎 ★1974 坎城國際影展正式競賽片 本片是電影史上最奇異、影像最驚人的原創電影之一,也是地下傳頌的同志經典奇片,拍攝完成當年曾因極為親密的同性性愛場景而被禁演,直到2008年才重新出土發行。全片細緻而夢幻,是對時間/空間、身體/影像、物質/結構等當代美學的思考以及藝術創作過程最獨特的紀錄,得到洛杉磯時報影評「令人屏息、美不勝收」的讚譽。 關於藝術家的電影不勝枚舉,但沒有一部比本片更能被稱為「藝術家的肖像」。當代著名的英國藝術家David Hockney,創作領域橫跨繪畫、版畫、攝影、舞台美術與服裝設計…。金髮戴著大眼鏡的他,融合藝術、時尚與個人傳奇的魅力,將普普藝術精髓發揚光大的能力,除了安迪華荷,可能無人能出其右。他對導演Ja

黃燦然:劉慶元木刻的抒情性

圖片
最近談自己的感懷少了,大概嚴肅的理性佔據腦袋太久,也可能是徹底接受了平淡的生活,即便心底仍不乏一種激情與激動,卻是更深層之不能言說,在這兒會顯得太厚重。無論如何,會用更隨興的方式「經營」 (任性地分享?) 這裡。既然吐出文字的頻率減少,會轉貼一些隨手看到的人事物、一些讓自己沈靜體思的文藝評介,它們大多不是驚世之作,當然也反應我內心潛在的關懷和限制,且作為生活裡點滴的撿拾積累吧。 會知道黃燦然,是偶然讀到 〈關於亞當.扎加耶夫斯基〉 (我喜歡那首「自畫像」),他是一位翻譯家也是詩人,現居香港( 作品選 )。 黃燦然:劉慶元木刻的抒情性   在一個我難得參加的社交場合上,碰巧劉慶元與我同桌。那天碰巧好像也是他在學而優書店舉辦的木刻展的開幕日。他送我一本他為這次展覽而出版的小畫冊。他曾在香港一位親戚家小住過,便跟我談起他對香港的印象──或者說,對香港的好印象。具體細節我記不起來了,但我能感到 他喜歡香港的“市井味” ,這是一般觀光客看不到也體味不出的。但不知怎的,我並沒有跟他說,這也正是我所喜歡的,並一再被我寫進詩裡。不過,我很快就發現,他已把自己週圍的市井人物刻進版畫裡了。   回港後我打開劉慶元的版畫集翻閱,立即就被吸引住。我感到我不是在看木刻,也不是在看畫,而是在讀詩──或者更確切地說,那一幅幅畫面打開一個個抒情詩的空間,使我湧起寫詩的衝動,這種衝動是只有在讀我最喜愛的詩人時才會湧起的。例如《河邊》、《珠江夜遊》、《沒話說》、《逗你玩》等,這些版畫裡的人物,都是些個體,或單獨,或三兩人,他們無所事事,可以說是無聊,但也可以說,他們找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在那裡打發時間。他們就像高爾基筆下那些普通人,閒著時就對著星空和大海發呆,想著生命的意義或無意義──劉慶元有不少畫,是可以這樣或正或反地解釋的,例如《沒話說》中,兩個青年人各自背靠著小巷的磚牆,相對無言。如果不是標題,則他們也可以是背靠著小巷的磚牆在閒聊,這幅畫也可以叫做《談話》或《閒聊》以至《無聊》。即是說,劉慶元善于把其人物置于一個多義和歧義的處境中,而這也正是抒情詩的一大特色。   後來我又陸續看到劉慶元更多的木刻,看到更多的抒情詩的場景。但這些場景正在轉換,從戶外轉移到戶內,但依然是私人空間,例如獨自坐在客廳沉思,或三五位朋友圍坐在房間裡吹牛或爭論,或一對男女在臥室做愛,或一對男女肩並肩坐在床上。其中一幅畫裡,一